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40页 |
2.1 土壤侵蚀的概念 | 第12-14页 |
2.2 坡面侵蚀机理和过程 | 第14-19页 |
2.2.1 雨滴溅蚀 | 第14-16页 |
2.2.2 坡面径流侵蚀 | 第16-18页 |
2.2.3 侵蚀过程中泥沙特性 | 第18-19页 |
2.3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的研究 | 第19-22页 |
2.3.1 降雨因素 | 第19-20页 |
2.3.2 土壤因素 | 第20-21页 |
2.3.3 植被因素 | 第21页 |
2.3.4 地形因素 | 第21-22页 |
2.3.5 人为因素 | 第22页 |
2.4 土壤结构与土壤侵蚀过程 | 第22-29页 |
2.4.1 表土结皮研究 | 第23-29页 |
2.5 土壤结构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 第29-40页 |
2.5.1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侵蚀 | 第29-30页 |
2.5.2 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和破碎 | 第30-33页 |
2.5.3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2.5.4 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5-36页 |
2.5.5 有机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2.5.6 二三氧化物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2.5.7 其他土壤性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3.1 研究目标 | 第40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40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4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41-46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41页 |
4.2 研究材料 | 第41页 |
4.3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4.4 团聚体稳定性测定 | 第42-44页 |
4.4.1 湿筛法测定 | 第42页 |
4.4.2 Le Bissonnais法(LB法)测定不同破坏机制下团聚体稳定性 | 第42-43页 |
4.4.3 单雨滴打击法 | 第43-44页 |
4.5 人工模拟降雨 | 第44-45页 |
4.5.1 供试土壤 | 第44页 |
4.5.2 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 第44页 |
4.5.3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 | 第44-45页 |
4.6 降雨过程中土壤表面结构形态变化 | 第45-46页 |
4.6.1 降雨过程中坡面土壤切片的采集和制备 | 第45页 |
4.6.2 土壤薄片的显微观察 | 第45-46页 |
5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 第46-70页 |
5.1 供试土壤相关理化性质 | 第46-50页 |
5.1.1 机械组成 | 第46页 |
5.1.2 相关化学性质 | 第46-47页 |
5.1.3 粘土矿物 | 第47-50页 |
5.2 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 | 第50-65页 |
5.2.1 微团聚体稳定性 | 第50-51页 |
5.2.2 湿筛法 | 第51-53页 |
5.2.3 Le Bissonnais法(LB法) | 第53-62页 |
5.2.4 单雨滴打击法 | 第62-63页 |
5.2.5 几种方法测定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 第63-65页 |
5.3 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因子 | 第65-69页 |
5.3.1 粘粒含量 | 第65页 |
5.3.2 相关化学性质 | 第65-69页 |
5.4 小结 | 第69-70页 |
6 降雨侵蚀中土壤表面结构变化过程 | 第70-88页 |
6.1 降雨前土壤表面结构状况 | 第70-71页 |
6.2 降雨侵蚀过程中土壤结构的变化 | 第71-76页 |
6.2.1 泥质页岩红壤 | 第72页 |
6.2.2 第四纪粘土红壤 | 第72-75页 |
6.2.3 花岗岩红壤降雨过程中土壤结构变化 | 第75-76页 |
6.3 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结构变化差异 | 第76-78页 |
6.3.1 团聚体破碎差异 | 第76-77页 |
6.3.2 降雨过程中表土微形态差异 | 第77-78页 |
6.4 表土孔隙特征的图像分析方法探讨 | 第78-86页 |
6.4.1 表土孔隙特征图像分析研究的意义 | 第78-79页 |
6.4.2 表土孔隙特征的图像分析 | 第79-80页 |
6.4.3 降雨侵蚀过程中表土孔隙特征的动态变化 | 第80-86页 |
6.5 小结 | 第86-88页 |
7 表土结构变化与降雨侵蚀过程 | 第88-115页 |
7.1 初始产流时间 | 第88-89页 |
7.2 坡面侵蚀产流产沙量 | 第89-91页 |
7.2.1 产流量 | 第89页 |
7.2.2 产沙量 | 第89-90页 |
7.2.3 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关系 | 第90-91页 |
7.3 坡面产流率的动态变化 | 第91-93页 |
7.4 坡面产沙率的动态变化 | 第93-97页 |
7.4.1 泥质页岩红壤产沙率的变化 | 第94-96页 |
7.4.2 第四纪粘土红壤产沙率的变化 | 第96-97页 |
7.4.3 花岗岩红壤产沙率的变化 | 第97页 |
7.5 侵蚀产流率与产沙率的关系 | 第97-100页 |
7.6 侵蚀泥沙 | 第100-110页 |
7.6.1 侵蚀泥沙颗粒组成及团聚状况 | 第100-104页 |
7.6.2 侵蚀过程中泥沙粒径动态变化 | 第104-105页 |
7.6.3 侵蚀泥沙化学性质的研究 | 第105-110页 |
7.7 侵蚀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10-113页 |
7.7.1 雨滴动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7.7.2 土壤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7.8 小结 | 第113-115页 |
8 结论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附件: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统计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