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规律调查及皮损部位色诊特点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规律调研 | 第12-28页 |
一. 文献调研 | 第12-15页 |
1. 文献调研目的 | 第12页 |
2. 证候规范方法 | 第12页 |
3. 文献调研范围 | 第12-13页 |
4. 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第13页 |
5. 文献调研的步骤 | 第13页 |
6. 文献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 第13-15页 |
·一般资料 | 第13页 |
·中医证候统计 | 第13-15页 |
·病因病机研究 | 第15页 |
二、专家咨询 | 第15-16页 |
1.专家咨询的目的 | 第15页 |
2.咨询范围 | 第15页 |
3.专家咨询的内容 | 第15页 |
4.专家咨询的方法 | 第15页 |
5.专家咨询的结果 | 第15-16页 |
三、回顾性调查 | 第16-25页 |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病例来源 | 第16页 |
·病例选择 | 第16-17页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7-18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8页 |
·调查内容 | 第18页 |
·调查方法 | 第18页 |
·调查人员、时间及质量控制 | 第18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8-19页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9-25页 |
·证候构成 | 第19页 |
·性别 | 第19页 |
·年龄 | 第19页 |
·职业 | 第19页 |
·居住环境 | 第19页 |
·发病时间 | 第19-20页 |
·病程 | 第20页 |
·发病特点 | 第20页 |
·症状与体征 | 第20-25页 |
四、前瞻性研究 | 第25-28页 |
1.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25页 |
2.病例来源 | 第25页 |
3.病例选择 | 第25-26页 |
4.调查内容 | 第26页 |
5.制定证候调查表 | 第26页 |
6.调查方法 | 第26页 |
7.调查人员 | 第26页 |
8.纳入证型 | 第26页 |
9.纳入症状和体征及皮损颜色 | 第26页 |
10.症状表现程度分级 | 第26页 |
11.统计学分析 | 第26-27页 |
12.结果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部位色诊研究 | 第28-33页 |
1. 目的与方法 | 第28页 |
2. 检测标准 | 第28-29页 |
·视觉等级评分标准 | 第28页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8-29页 |
·排除标准 | 第29页 |
3.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 第29页 |
4. 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5. 观测指标 | 第30页 |
6. 统计学处理 | 第30页 |
7.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一般资料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3-45页 |
1. 古代认识 | 第33-34页 |
2. 研究概况 | 第34-38页 |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型 | 第34-35页 |
·色诊客观化研究概况 | 第35-36页 |
·国外应用图象分析技术检测皮肤颜色进展 | 第36-37页 |
·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 第37-38页 |
3. 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规范的意义 | 第38页 |
4. 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规律调查的意义 | 第38-40页 |
·气血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关系 | 第39-40页 |
·热邪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关系 | 第40页 |
5. 寻常型银屑病的病理特点 | 第40-41页 |
6. 聚类分析的数学原理 | 第41-42页 |
7. 应急综合征和寻常型银屑病的关系 | 第42-43页 |
8. 色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考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