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粮食总量平衡的概念及相关因素 | 第1-17页 |
1.1 粮食生产能力 | 第11-13页 |
1.1.1 粮食播种面积 | 第11-12页 |
1.1.2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 第12页 |
1.1.3 粮食灌溉面积 | 第12页 |
1.1.4 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 第12页 |
1.1.5 农业自然灾害 | 第12-13页 |
1.2 粮食消费总量 | 第13-14页 |
1.2.1 口粮需求总量 | 第13页 |
1.2.2 饲料用粮消费总量 | 第13页 |
1.2.3 工业用粮消费总量 | 第13-14页 |
1.2.4 种子用粮消费总量 | 第14页 |
1.3 粮食库存总量 | 第14-15页 |
1.3.1 储备库存 | 第14页 |
1.3.2 企业周转库存 | 第14-15页 |
1.3.3 农户存粮 | 第15页 |
1.4 粮食流通政策 | 第15-17页 |
1.4.1 粮食市场主体 | 第15页 |
1.4.2 粮食市场价格 | 第15-16页 |
1.4.3 粮食进出口总量 | 第16页 |
1.4.4 粮食交易方式 | 第16-17页 |
2 我国粮食总量平衡现状 | 第17-35页 |
2.1 我国粮食生产情况 | 第17-23页 |
2.1.1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 第18-19页 |
2.1.2 粮食总产不断增加是粮食单产提高的结果 | 第19页 |
2.1.3 粮食总产的提高是小麦、稻谷、玉米三大粮食品种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19-23页 |
2.1.4 粮食总产呈不规则波动状态 | 第23页 |
2.1.5 三大粮食品种分布呈现明显地区性差异 | 第23页 |
2.2 我国粮食消费情况 | 第23-27页 |
2.2.1 我国口粮消费总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人均口粮消费呈总体下降趋势 | 第24-25页 |
2.2.2 饲料粮消费已逐步成为粮食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的主导因素 | 第25-26页 |
2.2.3 工业用粮消费也有增加的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 | 第26页 |
2.2.4 种子用粮量趋于减少 | 第26-27页 |
2.3 我国粮食库存情况 | 第27-29页 |
2.3.1 中央和地方储备库存逐步得到充实 | 第28页 |
2.3.2 国有粮食企业周转库存出现了逐步增加到逐步减少的趋势 | 第28-29页 |
2.3.3 农户存粮大约能满足农户近半年的口粮需求 | 第29页 |
2.4 粮食进出口清况 | 第29-31页 |
2.4.1 1995年-2003年我国粮食已从净进口转为净出口 | 第30页 |
2.4.2 我国粮食进出口品种差异很大 | 第30-31页 |
2.5 1995年-2003年我国粮食总量平衡情况 | 第31-35页 |
2.5.1 我国分年度粮食供求总量失衡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并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 | 第31-32页 |
2.5.2 由于库存积累较多,粮食总体供应得到了保障 | 第32页 |
2.5.3 粮食区域性平衡的矛盾逐步显现 | 第32-33页 |
2.5.4 粮食供求品种结构逐步发生变化 | 第33-34页 |
2.5.5 国家的粮食流通政策对粮食总量平衡影响越来越大 | 第34-35页 |
3 我国粮食总量平衡的主要矛盾 | 第35-41页 |
3.1 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 | 第35-37页 |
3.1.1 农业自然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 第35-36页 |
3.1.2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 第36-37页 |
3.1.3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 第37页 |
3.2 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 第37-38页 |
3.2.1 全国人口呈刚性增长 | 第37页 |
3.2.2 人均粮食消费量呈上升趋势 | 第37-38页 |
3.3 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效率低下 | 第38-39页 |
3.3.1 粮食政策政出多门难以协调 | 第38页 |
3.3.2 储备粮对市场的调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 第38-39页 |
3.3.3 宏观决策失误加剧总量平衡的矛盾 | 第39页 |
3.4 粮食流通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 第39-41页 |
3.4.1 粮食市场主体单一,流通成本高 | 第39-40页 |
3.4.2 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难以发挥 | 第40页 |
3.4.3 粮食市场发育不完善 | 第40-41页 |
4 保障我国粮食总量平衡的建议 | 第41-50页 |
4.1 制定我国粮食总量平衡规划,建立我国粮食总量平衡预警系统 | 第41-42页 |
4.1.1 制定我国中长期粮食总量平衡计划 | 第41页 |
4.1.2 建立我国粮食总量平衡预警系统 | 第41-42页 |
4.2 保护和改善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 第42-43页 |
4.2.1 严格保护耕地资源 | 第42页 |
4.2.2 科学地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 第42页 |
4.2.3 稳定基本农田总量 | 第42-43页 |
4.2.4 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 第43页 |
4.3 调整国家对粮食生产的保护政策,调动粮食主产区和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 | 第43-46页 |
4.3.1 澳大利亚的经验研究 | 第43-45页 |
4.3.2 增加国内农业支持总量 | 第45页 |
4.3.3 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 第45页 |
4.3.4 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调动粮食主产区政府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 第45-46页 |
4.3.5 减轻农民负担 | 第46页 |
4.4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 第46-48页 |
4.4.1 巴西的经验 | 第46-48页 |
4.4.2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48页 |
4.5 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提高调控效率 | 第48-50页 |
4.5.1 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关系 | 第49页 |
4.5.2 完善我国粮食储备制度 | 第49页 |
4.5.3 建立灵活有效的进出口调节机制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