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山东省植物保护科技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3页
1 引言第13-18页
 1.1 高等教育发展与农业科技人才第13-15页
  1.1.1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第13-14页
  1.1.2 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第14-15页
 1.2 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第15-17页
  1.2.1 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第15页
  1.2.2 现行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的矛盾第15-16页
  1.2.3 培养模式的研究与进展第16-17页
 1.3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内容安排第17-18页
  1.3.1 比较法第17页
  1.3.2 调查问卷法第17页
  1.3.3 文献法第17-18页
  1.3.4 数据分析法第18页
2 山东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分析第18-33页
 2.1 山东农业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而发展第18-19页
  2.1.1 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18-19页
  2.1.2 山东省农业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完成了“两个适应”第19页
 2.2 农业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第19-32页
  2.2.1 农业高等教育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第19-25页
  2.2.2 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第25-28页
  2.2.3 山东省植物保护类毕业生从业调查及分析第28-32页
 2.3 农业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不断调整培养模式第32-33页
  2.3.1 专才教育模式阶段第32页
  2.3.2 计划经济下的传统的培养模式第32页
  2.3.3 素质教育模式第32-33页
3 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与建设第33-39页
 3.1 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定义及其在农业实践中的作用第34-35页
  3.1.1 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定义第34页
  3.1.2 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第34-35页
 3.2 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第35-36页
  3.2.1 科技人员少,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第35页
  3.2.2 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能适应创新需要第35页
  3.2.3 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不稳定第35-36页
  3.2.4 农业科技人才存在“四少”第36页
 3.3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第36-37页
  3.3.1 做好科技人才体系布局第36页
  3.3.2 提高科技人才学历层次第36-37页
  3.3.3 加强重点学科人才力量第37页
  3.3.4 加大科技骨干人才培养力度第37页
  3.3.5 加快发展农业高等教育第37页
 3.4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第37-39页
  3.4.1 加强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合理优化人才结构第37-38页
  3.4.2 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创新人才第38页
  3.4.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人才队伍质量第38-39页
  3.4.4 优化环境,健全机制,用好人才第39页
4 植物保护工作现状与分析第39-46页
 4.1 植物保护推广普及工作组织形式第39-41页
  4.1.1 队伍现状第39页
  4.1.2 工作体系与服务网络第39-40页
  4.1.3 基础设施第40-41页
  4.1.4 工作对象和目标第41页
 4.2 植物病虫害防治第41-43页
  4.2.1 有害生物防治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第41-42页
  4.2.2 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2页
  4.2.3 化学农药生产使用量依然处于上升趋势第42-43页
 4.3 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第43-45页
  4.3.1 把综合防治作为我国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长期有效策略第43页
  4.3.2 农作物主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纳入国家攻关计划,并取得显著成效第43-44页
  4.3.3 设立了农作物病虫害国家攀登计划研究项目第44页
  4.3.4 我国植保科研领域的缺陷第44-45页
  4.3.5 植保科研管理与成果推广的不足第45页
 4.4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45-46页
  4.4.1 基础理论扎实,但实践技能较差第45-46页
  4.4.2 专业技术再教育环节薄弱第46页
5 植物保护人才需求预测第46-50页
 5.1 21世纪农业科学第46-47页
 5.2 现代农业对植物保护科技人才的要求第47-48页
 5.3 未来十年我国农业科技队伍发展设想和预测第48-49页
 5.4 现代植物保护人才需求预测第49-50页
  5.4.1 人才类型预测第49-50页
  5.4.2 专业类型预测第50页
  5.4.3 学位类型预测第50页
6 建立多样化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第50-57页
 6.1 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及面临的问题第51-52页
 6.2 植物保护专业未来的发展思路第52-54页
  6.2.1 符合农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第52页
  6.2.2 淡化专业界限,拓展发展空间第52-53页
  6.2.3 丰富“植物保护”的内涵第53页
  6.2.4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整合教学资源,促生新专业第53-54页
  6.2.5 树立“资源”观,开辟新领域,形成新产业第54页
 6.3 建立多样化培养模式,实行分流培养第54-55页
  6.3.1 本、硕连读模式第54页
  6.3.2 主辅修模式第54-55页
  6.3.3 复合型模式第55页
 6.4 构建新的“植物保护”学科体系,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第55-57页
  6.4.1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第55-56页
  6.4.2 现代植保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第56页
  6.4.3 制药工程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第56-57页
7 结论第57-59页
 7.1 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第57-58页
 7.2 山东省植物保护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第58页
 7.3 农业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模式第58页
 7.4 植保科技人才培养存在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第58-59页
 7.5 植保科技人才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第59页
 7.6 植物保护专业未来发展思路第59页
 7.7 建立多样化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第59页
8 讨论第59-63页
 8.1 “扩招”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矛盾及解决途径第59-61页
 8.2 植保科技人才的培养与队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第61-62页
 8.3 植保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讨论第62-63页
9 参考文献第63-66页
10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公安院校警体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下一篇:论教师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