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2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二、结构与内容 | 第14-17页 |
三、主要创新观点 | 第17-20页 |
第一章 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 | 第20-57页 |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 | 第20-30页 |
一、西方学者对产业集群内涵的解释 | 第20-22页 |
二、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内涵的解释 | 第22-23页 |
三、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及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四、产业集群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辩析 | 第25-30页 |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研究基础 | 第30-50页 |
一、产业集群的地域空间集聚理论 | 第30-38页 |
二、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理论 | 第38-40页 |
三、产业集群的风险及区域经济波动理论 | 第40-43页 |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产业集群理论 | 第43-50页 |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50-57页 |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空间集群现象 | 第50-52页 |
二、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52-53页 |
三、经济发达区域的产业集群与地区增长 | 第53-55页 |
四、经济欠发达区域的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 第55-57页 |
第二章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 第57-75页 |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产生条件 | 第57-62页 |
一、地域空间条件 | 第57-58页 |
二、产业特征条件 | 第58-59页 |
三、技术创新条件 | 第59-60页 |
四、制度环境条件 | 第60-62页 |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 第62-69页 |
一、集群区域社会资本的形成 | 第62-65页 |
二、区域产业组织的自主变革 | 第65-67页 |
三、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 | 第67-68页 |
四、产业集群发展的自我强化机制 | 第68-69页 |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空间演化 | 第69-75页 |
一、产业集群的空间演化机理 | 第70-72页 |
二、产业集群的空间演化轨迹 | 第72-75页 |
第三章 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 第75-102页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与跨国公司的关系 | 第75-80页 |
一、跨国公司:推动区域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有效动力 | 第76-78页 |
二、集群区域:跨国公司战略性区位优势的重要源泉 | 第78-80页 |
第二节 集群区域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实现机制及约束条件 | 第80-92页 |
一、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理论研究概述 | 第80-83页 |
二、集群区域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实现机制 | 第83-86页 |
三、集群区域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约束条件 | 第86-92页 |
第三节 基于跨国公司的产业集群技术升级路径及优化措施——以广东东莞IT制造业集群为例 | 第92-102页 |
一、广东东莞IT制造业集群概况 | 第92-93页 |
二、外资进入与东莞IT制造业集群的技术升级路径 | 第93-97页 |
三、东莞IT制造业集群技术升级的局限性及优化措施 | 第97-102页 |
第四章 产业集群与区域工业化演进 | 第102-133页 |
第一节 区域工业化的内涵、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102-106页 |
一、工业化的内涵 | 第102-103页 |
二、区域经济的特点 | 第103-104页 |
三、区域工业化的内涵及特征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我国区域工业化的空间差异及其成因 | 第106-118页 |
一、我国区域工业化的空间差异 | 第106-113页 |
二、我国区域工业化空间差异的成因分析 | 第113-118页 |
第三节 我国典型区域工业化的成功模式、推广条件及其局限性 | 第118-125页 |
一、我国典型区域工业化的成功模式 | 第118-123页 |
二、我国典型区域工业化模式的推广条件及其局限性 | 第123-125页 |
第四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 第125-133页 |
一、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内在要求 | 第125-127页 |
二、产业集群是实现区域新型工业发展模式的有效组织形式 | 第127-129页 |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 | 第129-133页 |
第五章 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进程 | 第133-171页 |
第一节 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政策实践及现状评价 | 第133-145页 |
一、农村城镇化的概念与内涵 | 第133-135页 |
二、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城镇化道路的讨论 | 第135-138页 |
三、建国后我国城镇化政策的演变 | 第138-140页 |
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评价 | 第140-145页 |
第二节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内在缺陷 | 第145-150页 |
一、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 第145-148页 |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内在缺陷 | 第148-150页 |
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分析 | 第150-158页 |
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集聚效应 | 第150-152页 |
二、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 第152-156页 |
三、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分析 | 第156-158页 |
第四节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及优化路径 | 第158-171页 |
一、内生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圈层式扩张 | 第158-162页 |
二、外生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单极式扩张 | 第162-165页 |
三、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区块式扩张 | 第165-166页 |
四、城市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 第166-171页 |
第六章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 | 第171-212页 |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动力源泉及实现机制 | 第171-183页 |
一、国内外竞争力理论概述 | 第171-172页 |
二、区域竞争力的内涵与实质 | 第172-178页 |
三、区域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及实现机制 | 第178-183页 |
第二节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 第183-191页 |
一、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 第184-186页 |
二、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增强 | 第186-188页 |
三、产业集群推动区域融资环境改善 | 第188-189页 |
四、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优势品牌塑造 | 第189页 |
五、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核心能力构建 | 第189-191页 |
第三节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提升路径 | 第191-199页 |
一、西方典型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191-197页 |
二、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提升思路 | 第197-199页 |
第四节 产业集群的效率改进与区域持续竞争力的形成 | 第199-212页 |
一、产业集群的潜在风险及其对区域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199-206页 |
二、导致产业集群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 第206-210页 |
三、规避集群风险,构建区域持续竞争力 | 第210-212页 |
第七章 产业集群与西部大开发的继续推进 | 第212-231页 |
第一节 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评价及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 第212-219页 |
一、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评价 | 第212-215页 |
二、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215-219页 |
第二节 产业集群: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工具 | 第219-226页 |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模式 | 第219-221页 |
二、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内生型”区域发展模式 | 第221-222页 |
三、产业集群模式与西部经济发展的相容性分析 | 第222-226页 |
第三节 培育醅优势产业集群,促进西部大开发 | 第226-231页 |
一、培育西部优势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 | 第226-227页 |
二、培育西部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227-228页 |
三、培育西部优势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 第228-23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1-241页 |
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41-243页 |
声明 | 第243-244页 |
后记 | 第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