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杜威的哲学立场 | 第12-35页 |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与哲学状况 | 第12-16页 |
一、社会历史背景:巨变的时代 | 第13-14页 |
二、哲学状况:近代知识论基础的危机与形上实体的陨落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杜威眼中的哲学历程 | 第16-21页 |
一、近代哲学对确定性的寻求 | 第17-19页 |
二、寻求确定性的文化人类学溯源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寻求“确定性”——哲学自身的历程 | 第21-25页 |
一、哲学对“确定性”的寻求 | 第21-24页 |
二、杜威的偏差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杜威的哲学立场 | 第25-35页 |
一、经验的自然主义和工具主义 | 第26-30页 |
二、杜威哲学立场对其价值论的统摄 | 第30-35页 |
第二章 杜威价值论的自然主义径路 | 第35-55页 |
第一节 自然主义价值论的发端 | 第35-38页 |
一、布伦塔诺 | 第35-37页 |
二、迈农和艾伦菲尔斯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自然主义价值论的展开 | 第38-44页 |
一、乌尔班:以评价问题为核心的一般价值论 | 第38-41页 |
二、培里:以价值本质为核心的一般价值论 | 第41-44页 |
第三节 杜威对自然主义价值论的推进 | 第44-55页 |
一、理智因素的介入 | 第44-48页 |
二、情境分析的引入 | 第48-51页 |
三、评价对行动的指导 | 第51-55页 |
第三章 重释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驳斥自在价值说 | 第55-76页 |
第一节 自在价值说 | 第55-59页 |
一、追求“自在价值”的原因 | 第55-56页 |
二、把握“自在价值”的努力 | 第56-59页 |
第二节 “自在价值”割裂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 第59-65页 |
一、“自在价值”何以不可能 | 第59-61页 |
二、重释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 第61-65页 |
第三节 目的与手段关系的表达——评价命题 | 第65-76页 |
一、评价命题的形成 | 第66-67页 |
二、行动效果是评价命题的检验标准 | 第67-70页 |
三、评价命题的预言性 | 第70-76页 |
第四章 评价命题是事实命题——驳斥情感主义价值论 | 第76-93页 |
第一节 艾耶尔:伦理价值陈述无意义 | 第77-80页 |
一、伦理价值陈述不是事实陈述 | 第78页 |
二、伦理价值陈述纯粹是情感表达 | 第78-80页 |
第二节 杜威:评价命题是事实命题 | 第80-87页 |
一、批驳艾耶尔的“价值陈述纯粹是情感表达” | 第81-83页 |
二、评价命题是事实命题 | 第83-85页 |
三、价值与事实的割裂完全是人为的 | 第85-87页 |
第三节 杜威对情感主义的影响 | 第87-93页 |
一、斯蒂文森:价值陈述的描述意义和劝说意义 | 第87-88页 |
二、黑尔:价值陈述的规定性与可普遍化 | 第88-93页 |
第五章 杜威价值论的启示 | 第93-103页 |
第一节 杜威价值论的意义 | 第93-99页 |
一、为自然主义价值论开疆拓域 | 第93-95页 |
二、彰显行动 | 第95-96页 |
三、博采其它学科方法之长 | 第96-98页 |
四、强调情境分析 | 第98-99页 |
第二节 对杜威价值论的两点质疑 | 第99-103页 |
一、价值论能完全科学化吗? | 第99-100页 |
二、目的的确立必定依赖手段吗? | 第100-103页 |
结语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2页 |
附录 研究综述 | 第112-114页 |
后记 | 第114-115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15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