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7页 |
第一章 动感地带品牌建构的语境分析 | 第7-11页 |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 第7-8页 |
第二节 对流行文化的高度关注 | 第8-9页 |
第三节 后现代社会的M-ZONE人 | 第9-11页 |
第二章 来自技术风尚派的眩晕与产品本身的表征 | 第11-14页 |
第一节 苹果的神话 | 第11页 |
第二节 动感地带制造的眩晕神话 | 第11-14页 |
第三章 动感地带的品牌塑造模式 | 第14-21页 |
第一节 品牌的市场细分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动感地带的品牌属性是多内容的交叉组合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动感地带的品牌核心价值 | 第17-18页 |
第四节 动感地带的品牌定位 | 第18-20页 |
第五节 动感地带的品牌个性 | 第20-21页 |
第四章 动感地带的营销模式分析 | 第21-26页 |
第一节 “我的地盘,听我的”—产品策略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超值短信,一发不能罢手”—成本策略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移动QQ,走到哪里都能Q”—渠道策略 | 第23-24页 |
第四节 “欢迎进入年轻人通讯自治区”—促销策略 | 第24-25页 |
第五节 “亮出特权身份”—动感地带的文化营销 | 第25-26页 |
第五章 动感地带的符号化建设 | 第26-37页 |
第一节 动感地带的品牌视觉符号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明星符号代言品牌 | 第28-34页 |
第三节 动感地带与其它品牌文本的互涉 | 第34-37页 |
第六章 消费广告——作为文本本身的符号消费 | 第37-43页 |
第七章 动感地带的体验营销——网络营销分析 | 第43-49页 |
第一节 网络交互的描述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网站的设计元素对品牌个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第三节 网站的人性化 | 第48-49页 |
第八章 真实的谎言——M-ZONE人的“特权”话语 | 第49-54页 |
第一节 所谓的“批发”短信套餐特权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所谓的网内单向特权 | 第51-53页 |
第三节 会员制度与动感地带的M计划打天下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6-57页 |
声明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