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1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与手段 | 第12-13页 |
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农林复合系统研究进展 | 第15-26页 |
1 引言 | 第16页 |
2 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及分类 | 第16-24页 |
·作物生长环境的研究 | 第16-20页 |
·光环境 | 第18页 |
·土壤环境 | 第18-19页 |
·小气候 | 第19-20页 |
·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 第20-22页 |
·林木和农作物地下部分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农林间作对杂草的控制研究 | 第23-24页 |
·产品品质 | 第24页 |
·系统功能特征研究 | 第24页 |
·系统效益评价 | 第24页 |
3 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系统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分析 | 第26-36页 |
1 引言 | 第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27-28页 |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主要调查、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8-30页 |
·果园小气候观测 | 第28页 |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8页 |
·水土流失量测定 | 第28页 |
·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调查 | 第28-29页 |
·杂草分布密度调查 | 第29页 |
·梨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9页 |
·梨叶片光合速率测定 | 第29页 |
·梨果实品质测定 | 第29页 |
·梨、旱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调查 | 第29页 |
·土地当量(LER)计算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梨园间作旱稻的生态效能 | 第30-33页 |
·改良梨园小气候环境的效果 | 第30页 |
·对减少梨园水土流失的影响 | 第30-31页 |
·对梨园改土培肥的效果 | 第31页 |
·对丛枝菌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对杂草分布密度的影响 | 第32页 |
·果树生理效应 | 第32-33页 |
·产量效应与土地利用效应 | 第33-34页 |
·经济效能 | 第34页 |
4 结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生物量与生产力分析 | 第36-42页 |
1 引言 | 第37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7-39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研究材料、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8-39页 |
·研究材料 | 第38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8-39页 |
·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测定 | 第38-39页 |
·归还物的测定 | 第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系统的现存生物量和年生产力的分析 | 第39-40页 |
·系统的物质归还和输出状况分析 | 第40-41页 |
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的物质循环 | 第42-52页 |
1 引言 | 第43-44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44-46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44页 |
·试验设计 | 第44页 |
·研究材料、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44-46页 |
·研究材料 | 第44页 |
·测定项目 | 第44-45页 |
·归还物的测定 | 第44-45页 |
·植物样品采集 | 第45页 |
·水样的采集 | 第45页 |
·水土流失样品的采集 | 第45页 |
·养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系统物质投入产出调查 | 第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梨树子系统的物质循环 | 第46-47页 |
·土壤子系统的物质循环 | 第47页 |
·系统物质循环 | 第47-48页 |
4 结论 | 第48-52页 |
第五章 三峡库区坡地梨—旱稻复合系统能流分析 | 第52-61页 |
1 引言 | 第53-54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54-55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54页 |
·试验设计 | 第54页 |
·研究材料、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54-55页 |
·研究材料 | 第54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54-55页 |
·归还物的测定 | 第54-55页 |
·植物样品热值的测定 | 第55页 |
·光能利用率计算 | 第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植物各器官的热值 | 第55页 |
·系统年净固定能量、现存能量及光能转化率分析 | 第55-56页 |
·系统能量输入状况分析 | 第56-58页 |
·系统能量输入量 | 第56-57页 |
·系统投能结构 | 第57页 |
·系统能量归还量 | 第57-58页 |
·系统能量输出状况分析 | 第58-59页 |
·系统能量利用效率 | 第59页 |
4 结论 | 第59-61页 |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英文摘要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