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第1章 虚拟经济的产生及其含义解释 | 第9-24页 |
| ·虚拟经济定义起源于虚拟资本 | 第9-14页 |
| ·马克思定义的虚拟资本 | 第10-12页 |
| ·其他西方学者对虚拟资本的论述 | 第12-14页 |
| ·国内经济学界对虚拟经济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 ·国内学者有关虚拟经济定义的争论 | 第14-16页 |
| ·笔者有关虚拟经济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6-17页 |
|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虚拟经济发展概况 | 第17-24页 |
| ·美国虚拟经济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 ·日本虚拟经济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 ·全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较 | 第21-24页 |
| 第2章 货币政策传统理论概述 | 第24-33页 |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 | 第24-27页 |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第24-25页 |
|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 第25-27页 |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27-29页 |
| ·凯恩斯学派对货币作用及传导机制的论述 | 第27-28页 |
| ·货币学派对传导机制的论述 | 第28-29页 |
| ·货币政策作用及其效果 | 第29-33页 |
| ·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争 | 第29-30页 |
|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讨论 | 第30-33页 |
| 第3章 虚拟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 | 第33-43页 |
|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分析 | 第33-36页 |
| ·虚拟经济发展对消费的作用机制 | 第33-34页 |
| ·虚拟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作用机制 | 第34-35页 |
| ·虚拟经济发展对汇率的作用机制 | 第35-36页 |
| ·虚拟经济发展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多样化 | 第36-40页 |
| ·虚拟经济的出现使货币政策多目标化 | 第36-37页 |
| ·金融资产价格是否应该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争论 | 第37-39页 |
| ·虚拟经济的发展使货币政策作用基础发生变化 | 第39-40页 |
| ·虚拟经济发展使中间目标的选择难度加大 | 第40-43页 |
| ·虚拟经济与中间目标之一——货币供应量 | 第40-42页 |
| ·金融资产价格与中间目标的选择 | 第42-43页 |
| 第4章 虚拟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43-54页 |
| ·虚拟经济发展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基础 | 第43-45页 |
| ·从货币市场传导转变为资本市场传导 | 第43页 |
| ·资本市场传导作用逐渐增强 | 第43-45页 |
| ·虚拟经济发展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 | 第45-48页 |
|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参与到资本市场中来 | 第45-47页 |
| ·机构投资者、外国投资者增多使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多元化 | 第47-48页 |
| ·虚拟经济发展使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更加复杂 | 第48-49页 |
| ·虚拟经济发展使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的难度加大 | 第49-54页 |
| ·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的定义和计量难度加大 | 第49-50页 |
| ·虚拟经济使对基础货币的把握复杂化 | 第50-52页 |
| ·虚拟经济使货币乘数加大 | 第52页 |
| ·虚拟经济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 第52-54页 |
| 第5章 虚拟经济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54-64页 |
| ·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实施 | 第54-59页 |
| ·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 | 第54-56页 |
| ·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政策实践的股市实证检验 | 第56-59页 |
| ·房地产虚拟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 | 第59-64页 |
| ·房地产虚拟经济的存在促使货币政策关注房地产价格 | 第59-62页 |
| ·房地产虚拟化与货币政策实施的国内外实践经验 | 第62-64页 |
| 第6章 虚拟经济发展与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 第64-72页 |
| ·虚拟经济发展与中国货币政策目标调整 | 第64-66页 |
| ·虚拟经济发展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调整 | 第66-72页 |
|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新环境 | 第66-68页 |
| ·调整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适应虚拟经济发展 | 第68-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