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献综述 | 第1-38页 |
1 褐藻胶 | 第11-14页 |
·褐藻胶的单体和聚合物结构 | 第11页 |
·褐藻胶的来源 | 第11-12页 |
·褐藻胶及褐藻寡糖的应用 | 第12-14页 |
2 褐藻胶裂解酶 | 第14-33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来源 | 第14页 |
·底物特异性 | 第14-15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作用机理 | 第15页 |
·褐藻胶裂解酶活性的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分离纯化 | 第17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性质 | 第17-21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生物学功能 | 第21-23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结构功能分析 | 第23-30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应用 | 第30-33页 |
3 小结 | 第33-38页 |
二、 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38-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菌种及培养基 | 第38页 |
·形态观察与生理生化实验 | 第38页 |
·16S rRNA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第38-40页 |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2 结果 | 第40-42页 |
·形态特征 | 第40页 |
·生长条件 | 第40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40-41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 | 第41-42页 |
3 小结 | 第42-45页 |
三、 褐藻胶裂解酶的分离纯化与性质分析 | 第45-5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5-49页 |
·产酶菌株的筛选和培养 | 第45-46页 |
·酶的分离纯化 | 第46-47页 |
·实验所用检测方法 | 第47-48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生化性质检测 | 第48-49页 |
3 结果 | 第49-55页 |
·褐藻胶裂解酶分离纯化 | 第49-51页 |
·褐藻胶裂解酶的性质分析 | 第51-55页 |
4 小结 | 第55-58页 |
四、 褐藻胶裂解酶基因alyVI的克隆与重组表达 | 第58-7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菌株与培养基 | 第58-59页 |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9-64页 |
·DNA的提取与简并PCR | 第59-60页 |
·长片段反向PCR | 第60-61页 |
·DNA测序与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61-62页 |
·AlyVI的表达与纯化 | 第62-63页 |
·蛋白质检测 | 第63-64页 |
·褐藻胶裂解酶活性检测与Km值测定 | 第64页 |
3 结果 | 第64-72页 |
·基因alyVI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64-68页 |
·alyVI基因在E. coli中的表达与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68-69页 |
·重组AlyVI的生物化学性质 | 第69-72页 |
4 小结 | 第72-74页 |
五、 讨论 | 第74-84页 |
1 菌株的筛选 | 第74页 |
2 16S rRNA法进行微生物的分子鉴定 | 第74-76页 |
3 Vibrio sp. QY101褐藻胶裂解酶的分离纯化与性质分析 | 第76-78页 |
4 基因alyVI的克隆与重组表达 | 第78-80页 |
5 分离纯化的酶与重组表达的酶的性质比较 | 第80-82页 |
6 褐藻胶裂解酶的应用 | 第82-84页 |
六、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七、 参考文献 | 第86-109页 |
八、 致谢 | 第109-110页 |
九、 发表文章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