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导论 高校分类: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9-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 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四、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第12-15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六、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七、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第一章 高等教育职能分化与高等学校分层分类 | 第17-29页 |
一、 高等教育职能的分化轨迹与历史演变 | 第17-20页 |
(一) 高等教育职能发展的历史追溯 | 第17-18页 |
(二) 高等教育职能分化的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二、 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 第20-24页 |
(一) 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呼唤 | 第20-22页 |
(二) 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规律及其表现 | 第22-24页 |
三、 分类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呼唤 | 第24-29页 |
(一) 分类办学:一个被忽视的办学策略 | 第25-26页 |
(二) 我国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发展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第二章 高等学校分类的历史与比较研究 | 第29-42页 |
一、 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进展与局限 | 第29-31页 |
(一) 根据国家建设重点,确立全国重点高校 | 第29页 |
(二) 按学科门类划分各高等学校 | 第29-30页 |
(三) 按隶属关系或管理权限进行分类 | 第30-31页 |
二、 国外多样化高等学校分类的经验 | 第31-37页 |
(一) 美国 | 第31-33页 |
(二) 日本 | 第33-34页 |
(三) 法国 | 第34页 |
(四) 英国 | 第34-35页 |
(五) 德国 | 第35页 |
(六) 澳大利亚 | 第35-36页 |
(七) 加拿大 | 第36-37页 |
三、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思路 | 第37-42页 |
(一) 国外高校分类维度扫描 | 第37-38页 |
(二) 中国已有的高校分类的维度 | 第38页 |
(三)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思路的形成 | 第38-42页 |
第三章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特征指标的调查与筛选 | 第42-54页 |
一、 本研究所收集数据资料的来源及处理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一) 本研究所收集数据资料的来源 | 第42-43页 |
(二) 数据资料的处理分析方法 | 第43页 |
二、 我国高等学校特征指标的调查及筛选分析 | 第43-54页 |
(一) 研究生教育的有无 | 第43-44页 |
(二) 高校的规模 | 第44-46页 |
(三) 学位点、重点学科数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 第46-48页 |
(四) 师均科研经费数和科研成果 | 第48-50页 |
(五) 是否设有研究生院 | 第50-51页 |
(六) 是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学校 | 第51-53页 |
(七) 反映师资水平的特征指标 | 第53页 |
(八) 图书总量及生均图书量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模式建构 | 第54-72页 |
一、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维度探析 | 第54-67页 |
(一) 245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分类维度探析 | 第54-61页 |
(二) 212所只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分类维度探析 | 第61-65页 |
(三) 177所只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 | 第65-67页 |
(四) 高职高专院校 | 第67页 |
二、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初探 | 第67-69页 |
(一) 245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的初步分类指标体系 | 第67-69页 |
(二) 212所只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的初步分类指标体系 | 第69页 |
(三) 177所只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的分类 | 第69页 |
(四) 高职高专院校 | 第69页 |
三、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初步分类设想 | 第69-72页 |
(一) 博士/研究型大学 | 第69-70页 |
(二) 硕士型大学 | 第70页 |
(三) 学士型大学 | 第70-71页 |
(四) 高职高专院校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 | 第72-76页 |
一、 分类办学:大众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 第72-73页 |
二、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未来发展与战略定位 | 第73-76页 |
(一) 博士/研究型大学 | 第73页 |
(二) 硕士型大学 | 第73-74页 |
(三) 学士型大学 | 第74-75页 |
(四) 高职高专院校 | 第75-7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