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化过程中的河网水系保护及相关环境效应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1 序言 | 第10-17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2 城市河网水系的演变以及功能 | 第17-30页 |
·上海河网水系的历史演变 | 第17-25页 |
·开埠前的河网水系 | 第17-18页 |
·开埠后至建国前时期的河网水系 | 第18-21页 |
·建国后的河网水系 | 第21-22页 |
·上海河网水系现状 | 第22-25页 |
·城市河网水系的功能 | 第25-30页 |
·安全功能 | 第25-26页 |
·资源功能 | 第26-27页 |
·环境功能 | 第27-28页 |
·生态功能 | 第28-30页 |
3 上海城市河网水面率的变化及其城郊差异 | 第30-37页 |
·水面率的变化及其主要环境影响 | 第30-33页 |
·河网水面率的变化 | 第30-32页 |
·水面率变化的主要环境影响 | 第32-33页 |
·上海河网水面率分布及城郊差异分析 | 第33-37页 |
·城郊水面率分布差异 | 第33-35页 |
·近三年来城郊水面率变化差异 | 第35-37页 |
4 上海城市河网水系的调蓄效应 | 第37-49页 |
·河网水系在区域排涝中的调蓄作用 | 第37页 |
·河网水系调蓄效应的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37-38页 |
·河网调蓄效应的表征参数及计算 | 第38页 |
·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河网水系调蓄效应分析 | 第39-45页 |
·河网调蓄效应的总体状况 | 第39-41页 |
·不同等级河道调蓄效应的差异 | 第41-42页 |
·不同水利片调蓄效应的差异 | 第42-45页 |
·河网水系调蓄效应与水面率的相关 | 第45-49页 |
·调蓄效应与区域排涝的比较 | 第45-47页 |
·调蓄效应与水面率的相关分析 | 第47-49页 |
5 上海城市河流及水体周边的环境小气候效应 | 第49-59页 |
·监测方案 | 第49-52页 |
·监测河流及水体概况 | 第49页 |
·监测方法 | 第49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9-52页 |
·河流及水体周边的环境小气候效应分析 | 第52-58页 |
·市区大型公园湖泊的温湿效应 | 第52-53页 |
·居民住宅区周边水体的温湿效应 | 第53页 |
·大型公共绿地中人工湖的温湿效应 | 第53-54页 |
·城市公共绿地中近自然水塘的温湿效应 | 第54-55页 |
·河道综合整治代表水体的温湿效应 | 第55-56页 |
·亲水居住区河流的温湿效应 | 第56页 |
·河流及水体对人体舒适度效应分析 | 第56-58页 |
·环境小气候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59页 |
6 上海城市化过程中河网水系保护及长效管理机制 | 第59-69页 |
·城市河网水系适宜水面率的恢复 | 第59-61页 |
·水面率与河网水系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分析 | 第59-60页 |
·上海河网水系适宜水面率的恢复 | 第60-61页 |
·城市河网水系的保护对策 | 第61-66页 |
·严格执法监督,保护现有河流水面 | 第61-62页 |
·加强疏拓河道,提高河网调蓄功能 | 第62页 |
·理顺沟通水系,重建水系自然格局 | 第62-63页 |
·建设生态型河流,保护河流形态多样性 | 第63-65页 |
·建设人工水体,发挥其环境小气候效应 | 第65-66页 |
·河网水系的长效维护管理机制 | 第66-69页 |
·河网水系保护与城市发展同步协调 | 第66-67页 |
·构建水绿网络化的生态体系 | 第67页 |
·发展河湖水面积的数字管理技术 | 第67-68页 |
·建立社会化的水系管理机制 | 第68-69页 |
7 结论及讨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