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还原制芳胺的生产工艺 | 第9-18页 |
·铁粉还原法 | 第9页 |
·硫化物还原法 | 第9-10页 |
·催化加氢还原法 | 第10-18页 |
·气相加氢还原法 | 第10页 |
·液相加氢还原法 | 第10-18页 |
·反应机理 | 第11-12页 |
·反应器 | 第12-14页 |
·催化剂 | 第14-17页 |
·溶剂 | 第17页 |
·新的发展动向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页 |
·电解还原法 | 第18页 |
·工艺路线比较 | 第18页 |
·间-二硝基苯催化加氢制取间-苯二胺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间-苯二胺生产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间-苯二胺的生产方法 | 第19-21页 |
·化学还原法 | 第19页 |
·催化加氢法 | 第19-21页 |
·贵金属催化剂 | 第20页 |
·镍催化剂 | 第20-21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催化剂组成的选择与确定 | 第23-24页 |
·活性组分 | 第23页 |
·载体 | 第23页 |
·助剂 | 第23-24页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4-25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浸渍法制备催化剂的过程 | 第25页 |
·催化剂的还原 | 第25-26页 |
·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表征 | 第26-27页 |
·比表面积测定(BET) | 第26页 |
·程序升温还原实验(TPR) | 第26-27页 |
·表面形貌观察与金属粒子大小确定(TEM) | 第27页 |
·物相组成测定(XRD) | 第27页 |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与产物分析 | 第27-30页 |
·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与操作步骤 | 第27-28页 |
·产物分析 | 第28-29页 |
·反应活性、选择性及收率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助剂对负载型镍基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 第30-40页 |
·不同助剂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 第30-33页 |
·不同助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第33-34页 |
·不同助剂催化剂的XRD测试 | 第34-35页 |
·不同助剂催化剂的TEM表征 | 第35-37页 |
·不同助剂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不同助剂催化剂稳定性和失活研究 | 第40-48页 |
·LA-NI/SIO2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 | 第40-42页 |
·K-LA-NI/SIO2-1催化剂的稳定性实验 | 第42-45页 |
·催化剂稳定性对比 | 第45页 |
·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K2O助剂含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8-55页 |
·不同K2O含量K-LA-NI/SIO2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 第48-49页 |
·不同K2O含量K-LA-NI/SIO2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测定 | 第49-50页 |
·不同K2O含量K-LA-NI/SIO2催化剂的XRD测试结果 | 第50-51页 |
·不同K2O含量K-LA-NI/SIO2催化剂的还原特性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