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过程(物理过程及物理化学过程)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流体力学过程及原理论文

管道气液两相流动技术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8页
1 引言第8-15页
   ·研究多相流的目的和意义第8页
   ·多相流动的特点第8-9页
   ·多相流技术研究的发展和现状第9-11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1-12页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2-13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第13-15页
     ·主要研究成果第13-14页
     ·主要创新点第14-15页
2 气液两相流流型分析与判断第15-39页
   ·气液两相流动的流动参数和术语第15-24页
     ·流量第15页
     ·流速第15-16页
     ·滑差和滑动比第16-17页
     ·含气率和含液率第17-18页
     ·混合物密度第18-19页
     ·混合粘度第19页
     ·摩擦压降折算系数第19-20页
     ·摩阻系数第20-24页
   ·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分析第24-26页
     ·流型的划分第24-25页
     ·影响流型的因素第25-26页
   ·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判断第26-39页
     ·流型图第26-38页
     ·流型判断第38-39页
3 油气两相混输工艺计算模型研究第39-63页
   ·均相流模型第39-41页
     ·Dukler Ⅰ(杜克了勒 Ⅰ)压降公式第39页
     ·我国常用的两相管道压降计算公式第39-41页
     ·均相流温降计算公式第41页
   ·漂移流模型第41-44页
     ·Lockhart-Martinelli(洛-马)压降计算公式第42页
     ·Dukler Ⅱ(杜克勒 Ⅱ)压降计算公式第42-43页
     ·漂移流温降计算公式第43-44页
   ·基于流型划分的模型第44-48页
     ·Baker压降计算公式第44-45页
     ·Beggs-Brill(贝格斯-比尔)压降计算公式第45-48页
   ·各种模型的比较第48-63页
     ·常见的组合模型第48-49页
     ·影响压降计算的因素第49-57页
     ·影响持液率计算的因素第57-63页
4 湿天然气管道混相流动分析第63-101页
   ·热力学模型第63-67页
     ·BWRS状态方程第63-64页
     ·气体压缩系数计算第64-65页
     ·密度计算第65页
     ·各相逸度计算第65-66页
     ·汽液平衡常数及气相分率计算第66-67页
   ·湿天然气管道混相流动数学模型第67-68页
     ·基本假设第67页
     ·数学模型第67-68页
   ·湿天然气管道稳态分析第68-73页
     ·稳态分析基本方程第68-70页
     ·稳态流动模型的求解第70-73页
   ·湿天然气管道不稳定流动解析解第73-87页
     ·数学模型第73-74页
     ·数学模型求解第74-87页
   ·湿天然气管道瞬态流动模型数值解第87-92页
     ·瞬态分析基本方程第87-89页
     ·边界条件第89页
     ·瞬态模型的求解第89-92页
   ·算例分析第92-101页
     ·湿天然气管道流动稳态模拟第92-97页
     ·湿天然气管道流动瞬态模拟第97-101页
5 含气输油管道不稳定流动分析第101-119页
   ·气泡体积计算第101-103页
     ·气体释放率的计算第101-102页
     ·气泡体积计算第102-103页
   ·气泡对波速的影响第103-106页
   ·气泡离散布置模型第106-111页
     ·基本假设第106页
     ·数学模型及其处理第106-111页
   ·气泡均匀分布模型第111-117页
     ·气泡均匀分布模型基本方程第111-113页
     ·特征线解法第113-115页
     ·Lax-Wendroff格式第115-117页
   ·算例第117-119页
     ·算例一第117页
     ·算例二第117-119页
6 混输管道现场实验研究第119-133页
   ·引言第119页
   ·实验系统第119-122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122-133页
     ·测量信号的统计处理(预滤波)第122-129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129-133页
7 多相混输工艺软件的应用研究第133-139页
   ·引言第133页
   ·软件模块功能图第133页
   ·软件组态结构第133-134页
   ·组件与对象的关系第134-136页
     ·图形显示类第134-135页
     ·数据计算类第135-136页
   ·数据管理方式第136页
   ·软件界面第136-139页
8 主要结论和建议第139-141页
   ·主要结论第139-140页
   ·主要建议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6页
西南石油学院2004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构数据库系统中的交叉sql研究
下一篇:机械手迭代学习控制算法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