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7-8页 |
1.1.1 凝析气藏的特点及开发现状 | 第7-8页 |
1.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注气过程油气两相相平衡理论基础 | 第12-27页 |
2.1 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原理 | 第12-18页 |
2.1.1 油气体系相平衡计算物质平衡方程 | 第12-14页 |
2.1.2 油气体系相态计算热力学平衡方程组 | 第14-15页 |
2.1.3 常用的两类相平衡计算数学模型 | 第15-17页 |
2.1.4 相平衡计算统一数学模型 | 第17-18页 |
2.2 完整P—T及P—X相图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第18-25页 |
2.2.1 石油、天然气烃类体系完整P—T相图模拟计算 | 第19-21页 |
2.2.2 注气过程完整P—X相图模拟计算 | 第21-25页 |
2.3 常用状态方程的选择及分析 | 第25-27页 |
3 注气驱替过程的相间传质机理 | 第27-40页 |
3.1 注气过程的相态变化机理 | 第27-29页 |
3.1.1 用拟三元相图表示相态变化机理 | 第27-28页 |
3.1.2 用压力—组成图(P—X)表示相态变化机理 | 第28-29页 |
3.2 注气驱机理概述 | 第29-31页 |
3.2.1 混相驱过程 | 第29页 |
3.2.2 非混相过程 | 第29-30页 |
3.2.3 近混相过程 | 第30-31页 |
3.3 注入气—原油体系多级接触过程相平衡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3.4 实例研究近混相驱过程 | 第32-40页 |
3.4.1 多级接触近混相驱相态模拟研究 | 第33-36页 |
3.4.2 细管实验模拟对近混相驱机理的验证 | 第36-40页 |
4 凝析气井开采过程近井地层动态伤害机理 | 第40-46页 |
4.1 近井地层反凝析堵塞效应 | 第40-44页 |
4.2 近井地层反渗吸堵塞效应 | 第44-45页 |
4.3 影响凝析气井产能的因素 | 第45-46页 |
5 提高凝析气井产能的方法对比研究 | 第46-53页 |
5.1 循环注气 | 第46页 |
5.2 水力压裂 | 第46页 |
5.3 单井注气吞吐 | 第46-48页 |
5.3.1 注干气单井吞吐 | 第46-47页 |
5.3.2 注二氧化碳单井吞吐 | 第47-48页 |
5.4 注其他气体溶剂 | 第48-50页 |
5.4.1 注丙烷 | 第48-49页 |
5.4.2 富气 | 第49页 |
5.4.3 氮气 | 第49-50页 |
5.5 注入甲醇(或乙醇)的方法 | 第50-52页 |
5.6 新方法 | 第52-53页 |
6 实例研究 | 第53-79页 |
6.1 单井注气吞吐数值模拟工作程序 | 第53-63页 |
6.1.1 WD7井地层流体相态拟合 | 第53-57页 |
6.1.2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6.1.3 生产历史拟合 | 第59-60页 |
6.1.4 模拟方案设计与模拟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6.2 注干气单井吞吐数值模拟研究 | 第63-68页 |
6.2.1 单井吞吐敏感分析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 第63-64页 |
6.2.2 敏感分析结果对比曲线 | 第64-68页 |
6.3 注气吞吐提高气井产能效果对比图 | 第68-71页 |
6.4 注入甲醇溶液段塞解除反凝析油和反渗吸水锁效果实例评价 | 第71-79页 |
6.4.1 甲醇性质 | 第71-74页 |
6.4.2 注甲醇、注气吞吐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 | 第74-79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