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第二章 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法律界定 | 第12-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2.2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反收购? | 第14-21页 |
2.2.1 我国当前收购市场活跃 | 第14-15页 |
2.2.2 我国反收购的复杂性 | 第15-18页 |
2.2.3 要约收购将成为收购市场主旋律 | 第18-21页 |
第三章 规制反收购的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3.1 敌意收购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 第21-24页 |
3.1.1 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结构 | 第21-22页 |
3.1.2 敌意收购价值的争议 | 第22-24页 |
3.2 英美反收购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3.2.1 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 第24页 |
3.2.2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及对英美收购立法的影响 | 第24-26页 |
3.3 德、日反收购的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3.3.1 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 第26-27页 |
3.3.2 德日公司治理的特点及对公司收购立法的影响 | 第27-31页 |
第四章 对反收购行为的规制 | 第31-52页 |
4.1 反收购权力行使的争议 | 第31-34页 |
4.1.1 董事会无权反收购 | 第31-32页 |
4.1.2 董事会有权反收购 | 第32-34页 |
4.2 英国对反收购的规制 | 第34-41页 |
4.2.1 《城市法典》对反收购的规制 | 第35-38页 |
4.2.2 目标公司反收购的判例法规制 | 第38-40页 |
4.2.3 允许的反收购措施 | 第40-41页 |
4.3 美国对反收购的规制 | 第41-52页 |
4.3.1 美国成文法对反收购的规制 | 第42-45页 |
4.3.2 美国判例法对反收购的规制 | 第45-52页 |
第五章 我国反收购制度的构建 | 第52-90页 |
5.1 规制反收购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 第52-64页 |
5.1.1 我国公司治理的困境 | 第52-56页 |
5.1.2 公司收购是摆脱公司治理困境的有效手段 | 第56-61页 |
5.1.3 规制反收购的现实性 | 第61-64页 |
5.2 我国反收购决定权的模式 | 第64-71页 |
5.2.1 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64-67页 |
5.2.2 我国反收购决定权的归属 | 第67-70页 |
5.2.3 我国反收购决定权的法律规定 | 第70-71页 |
5.3 对我国反收购的规制措施 | 第71-90页 |
5.3.1 完善董事的信义义务 | 第73-77页 |
5.3.2 防止控股股东滥用权力 | 第77-86页 |
5.3.3 构筑救济方面的立法体系 | 第86-9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致谢 | 第97页 |
声明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