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48页 |
第一节 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 | 第12-18页 |
一、 格局与过程 | 第12-13页 |
二、 影响分布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 第13-16页 |
三、 格局类型 | 第16-17页 |
四、 荒漠地区植物的分布格局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 | 第18-26页 |
一、 影响遗传结构的因素 | 第19-26页 |
二、 关于遗传结构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思考 | 第26页 |
第三节 遗传结构的空间自相关 | 第26-29页 |
第四节 分子标记:微卫星及ISSRs | 第29-44页 |
一、 微卫星的分布及优点 | 第30-31页 |
二、 微卫星分析在种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40页 |
三、 梭梭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 第40-41页 |
四、 ISSR分子标记及其在种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41-44页 |
第五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第44-48页 |
第二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梭梭种群分布格局与动态 | 第48-61页 |
摘要 | 第48-49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1 研究地点 | 第50-5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2. 1 取样方法与空间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2. 2 种群结构与动态分析 | 第53页 |
3 主要结果 | 第53-56页 |
3. 1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 | 第53页 |
3. 1. 1 不同大小级的分布格局 | 第53页 |
3. 1. 2 种群的分布格局 | 第53页 |
3. 2 种群大小结构及动态 | 第53-56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6-61页 |
4. 1 种群的分布格局 | 第56-59页 |
4. 1. 1 不同大小级的分布格局 | 第56-58页 |
4. 1. 2 种群的分布格局 | 第58-59页 |
4. 2 种群的更新方式和发展趋势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部梭梭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空间格局 | 第61-76页 |
摘要 | 第61-62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7页 |
1. 1 研究地点与取样方法 | 第63页 |
1. 2 DNA分析 | 第63-65页 |
1. 2. 1 总DNA提取 | 第63-64页 |
1. 2. 2 ISSR扩增 | 第64-65页 |
1. 3 数据分析 | 第65-67页 |
2 主要结果 | 第67-73页 |
2. 1 ISSR多样性 | 第67-68页 |
2. 2 空间遗传结构 | 第68-73页 |
3 讨论 | 第73-76页 |
3. 1 遗传多样性 | 第73-74页 |
3. 2 空间遗传结构 | 第74-76页 |
第四章 中国境内沙漠优势植物-梭梭种群的遗传结构 | 第76-88页 |
摘要 | 第76-77页 |
引言 | 第77-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1. 1 植物材料 | 第78页 |
1. 2 数据分析 | 第78-80页 |
2 主要结果 | 第80-83页 |
2. 1 ISSR多样性 | 第80-81页 |
2. 2 遗传结构 | 第81-83页 |
2. 3 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 | 第83页 |
3 讨论 | 第83-88页 |
3. 1 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结构 | 第83-86页 |
3. 2 对制定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的建议 | 第86-88页 |
第五章 地面植被种群和土壤种子库种群的遗传比较 | 第88-103页 |
摘要 | 第88-89页 |
引言 | 第89-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1. 1 研究对象 | 第91页 |
1. 2 取样设计 | 第91-93页 |
1. 3 数据分析 | 第93页 |
2 主要结果 | 第93-95页 |
2. 1 地面植被和土壤种子库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93-94页 |
2. 2 空间遗传结构 | 第94-95页 |
3 讨论 | 第95-103页 |
3. 1 取样设计 | 第95-100页 |
3. 2 遗传多样性和空间结构 | 第100-101页 |
3. 3 对制定生态保护恢复策略的建议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35页 |
结束语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