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2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理论的提出 | 第10-15页 |
一、 通货紧缩是目前国际国内所面临的共同经济背景 | 第10-13页 |
二、 中国通货紧缩的热点、争论问题层出不穷 | 第13-14页 |
三、 中国缺乏对通货紧缩这一新经济问题的系统研究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文献检索与本文创新 | 第15-17页 |
一、 文献检索 | 第15-16页 |
二、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论文结构 | 第17-2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二、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通货紧缩的定义之争 | 第22-32页 |
第一节 支持“单要素说”的主要观点 | 第22-24页 |
一、 单要素价格论——“物价总水平下降说” | 第22-23页 |
二、 单要素货币论——“流通货币太少说”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支持“两要素说”的主要观点 | 第24-25页 |
一、 价格与总需求说 | 第24页 |
二、 价格与货币供应说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支持“三要素说”的主要观点 | 第25-27页 |
一、 货币流通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 第25页 |
二、 反对单纯强调物价下降的“单要素说” | 第25-26页 |
三、 对“三要素说”的评价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对通货紧缩定义之争的评价 | 第27-32页 |
一、 物价下降不是唯一的标志 | 第27-28页 |
二、 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是重要标志 | 第28页 |
三、 如何看待货币供应量增加、经济稳定增长的问题? | 第28-32页 |
第二章 通货紧缩判断标准的争鸣 | 第32-41页 |
第一节 关于通货紧缩指数标准的探讨 | 第32-34页 |
一、 易纲的观点 | 第32-33页 |
二、 黄微分的观点 | 第33页 |
三、 对通货紧缩指数的评价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关于通货紧缩标准的认识 | 第34-41页 |
一、 苑琳的观点 | 第34-35页 |
二、 陈业航的观点 | 第35页 |
三、 李贺的观点 | 第35-36页 |
四、 王延科的观点 | 第36-37页 |
五、 对通货紧缩判断标准的评价 | 第37-41页 |
第三章 通货紧缩利弊的探讨 | 第41-52页 |
第一节 对通货紧缩危害的认识 | 第41-45页 |
一、 通货紧缩对企业和银行的危害 | 第41-42页 |
二、 通货紧缩对国内居民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三、 通货紧缩对政府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 第44页 |
四、 通货紧缩的自我强化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对通货紧缩益处的认识 | 第45-49页 |
一、 市场机制客观反映说 | 第45-46页 |
二、 抑制通货膨胀说 | 第46-49页 |
第三节 对通货紧缩利弊的评价 | 第49-52页 |
第四章 通货紧缩经济效应的讨论 | 第52-66页 |
第一节 对资源配置与产出效应的认识 | 第52-55页 |
一、 对资源配置效应的认识 | 第52-53页 |
二、 对产出效应的认识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对收入分配及产量效应的认识 | 第55-59页 |
一、 收入分配效应的探讨 | 第55-56页 |
二、 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探讨 | 第56-57页 |
三、 对收入分配、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评价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关于庇古效应和费雪效应的讨论 | 第59-62页 |
一、 对庇古效应的认识 | 第59-60页 |
二、 对费雪效应的认识 | 第60页 |
三、 对两种效应的比较分析 | 第60-62页 |
第四节 对通货紧缩效应的总体评价 | 第62-66页 |
一、 应对两种通货紧缩进行区分 | 第62页 |
二、 应着重研究通货紧缩的分配效应 | 第62-66页 |
第五章 通货紧缩原因的思考(一 | 第66-76页 |
第一节 通货紧缩供给原因说 | 第66-69页 |
一、 有效供给不足论 | 第66-67页 |
二、 生产过剩论 | 第67-69页 |
第二节 通货紧缩的需求原因说 | 第69-70页 |
一、 消费需求已逐步成为引导经济增长的主动因 | 第69页 |
二、 消费需求制约与通货紧缩的叠加效应 | 第69-70页 |
第三节 通货紧缩的预期原因说 | 第70-72页 |
一、 目前我国居民的预期心理 | 第70-71页 |
二、 预期心理是造成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 第71-72页 |
第四节 通货紧缩的信用不足说 | 第72-73页 |
一、 需求不足是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 第72页 |
二、 信用不足是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 | 第72-73页 |
三、 社会信用问题引起财政、货币政策无效 | 第73页 |
第五节 通货紧缩结构原因说 | 第73-76页 |
一、 关于通货紧缩的产业结构解释 | 第73-75页 |
二、 关于通货紧缩的经济结构解释 | 第75-76页 |
第六节 通货紧缩的货币原因说 | 第76-82页 |
一、 通货紧缩与货币供求 | 第76页 |
二、 货币的供给结构解释 | 第76页 |
三、 货币的需求结构解释 | 第76-77页 |
四、 通货紧缩的“外生性”与“内生性”解释 | 第77-79页 |
五、 对货币原因说的评价 | 第79-82页 |
第六章 通货紧缩原因的思考(二 | 第82-98页 |
第一节 对通货紧缩的转轨原因的认识 | 第82-86页 |
一、 我国经济转轨的背景 | 第82-83页 |
二、 对通货紧缩转轨原因的讨论 | 第83-85页 |
三、 对通货紧缩转轨说的评价 | 第85-86页 |
第二节 对通货紧缩外部原因的探讨 | 第86-88页 |
一、 外贸出口急速下降是主要原因 | 第86-87页 |
二、 外商直接投资下降造成通货紧缩 | 第87页 |
三、 外部冲击导致金融内生性紧缩 | 第87-88页 |
第三节 对通货紧缩经济周期原因的认识 | 第88-90页 |
一、 关于世界经济周期规律作用结果的解释 | 第88-89页 |
二、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结果的解释 | 第89-90页 |
第四节 对通货紧缩微观原因的讨论 | 第90-93页 |
一、 微观主体行为模式的解释 | 第90-92页 |
二、 微观主体运行机制的解释 | 第92-93页 |
第五节 对通货紧缩原因的认识 | 第93-98页 |
一、 国有企业制度的转变不彻底 | 第94-95页 |
二、 金融体制的非均衡信贷配给 | 第95页 |
三、 制约消费需求的体制因素 | 第95-98页 |
第七章 治理通货紧缩对策的争论 | 第98-115页 |
第一节 治理通货紧缩财政政策的主要论点 | 第98-101页 |
一、 政府支出政策的讨论 | 第98-99页 |
二、 政府税收政策的讨论 | 第99-100页 |
三、 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评价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关于治理通货紧缩货币政策的讨论 | 第101-103页 |
一、 对货币政策的讨论 | 第101-102页 |
二、 金融运行体制改革的讨论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产权制度改革的思想 | 第103-106页 |
一、 体制内产权制度改革的思想 | 第103-104页 |
二、 体制外产权制度改革的讨论 | 第104-105页 |
三、 对产权制度改革的评价 | 第105-106页 |
第四节 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讨论 | 第106-108页 |
一、 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 | 第106-107页 |
二、 对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认识 | 第107页 |
三、 对城乡结构调整的认识 | 第107-108页 |
第五节 关于扩大有效需求的讨论 | 第108-110页 |
一、 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 | 第108-109页 |
二、 扩大消费需求的措施 | 第109-110页 |
第六节 关于制度改革的讨论 | 第110-115页 |
一、 对私有财产法律制度的认识 | 第110-111页 |
二、 改革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的认识 | 第111-112页 |
三、 改革价格制度的思考 | 第112页 |
四、 改革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的认识 | 第112-115页 |
第八章 对通货紧缩思想的再思考 | 第115-125页 |
第一节 理论特点 | 第115-118页 |
一、 思想发展的阶段性 | 第115-116页 |
二、 思想发展的逻辑性与客观性 | 第116-117页 |
三、 思想发展的借鉴性 | 第117-118页 |
四、 思想发展的继续探索性 | 第118页 |
第二节 理论作用 | 第118-119页 |
一、 为防治通货紧缩提供政策建议 | 第118-119页 |
二、 通货紧缩思想史是中国市场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19页 |
第三节 理论缺陷 | 第119-122页 |
一、 部分思想不符合中国国情 | 第119-120页 |
二、 对通货紧缩的世界经济背静考虑不够 | 第120-121页 |
三、 对通货紧缩发展思想本身研究不够 | 第121-122页 |
第四节 理论发展方向 | 第122-125页 |
一、 经济现象国际化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新课题 | 第122页 |
二、 基础理论研究还要加强 | 第122-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0页 |
后记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