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元(1271~1368年)论文

元代国子监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0页
引 论第10-13页
第一章  大蒙古国国子学的创办第13-36页
 第一节  窝阔台在燕京颁布兴学诏令第13-16页
 第二节  窝阔台创办国子学的原因第16-20页
  一   窝阔台兴学是大蒙古国走向文治的继续第16-18页
  二   窝阔台兴学是治理中原的需要第18-20页
 第三节   燕京国子学的办学宗旨第20-26页
  一   关于燕京宣圣庙第21-22页
  二   全真教与燕京国子学第22-25页
  三   燕京国子学的教学内容第25-26页
 第四节   大蒙古国国子学办学主权的易位第26-36页
  一   大蒙古国国子学的地产之争第26-28页
  二   大蒙古国国子学地产主权易位的原因分析第28-36页
   (一) 燕京儒士的崇儒兴学取向第29-31页
   (二) 东平、真定儒士的崇儒兴学取向第31-32页
   (三) 汉人儒士对忽必烈所灌输的兴学理念第32-34页
   (四) 追求国子学的儒学化是燕京宣圣庙地产权易位的深层原因第34-36页
第二章  元代的蒙古国子监、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第36-89页
 第一节  忽必烈的文治思路与蒙古国子监的创办第36-52页
  一   忽必烈的文治思路第37-40页
  二   从采用畏兀儿字到学习汉字再到创制蒙古字第40-42页
  三   从蒙古字学到蒙古国子学到蒙古国子监第42-46页
  四   元代中后期蒙古国子监的发展第46-50页
   (一) 强化蒙古国子监的地位第46-47页
   (二) 丰富蒙古文字的教学内容第47-48页
   (三) 增加蒙古国子监的生员第48-50页
   (四) 以中书省臣领蒙古国子监第50页
  五   元代蒙古国子监师生考第50-52页
 第二节  汉人儒士的儒治主张和国子监的设置(上)第52-62页
  一   元初儒士的儒治主张第52-54页
  二   元朝国子学的开办第54-57页
  三   不忽木上书要求成立国子监第57-59页
  四   平宋后崇儒兴学呼声的再度高涨第59-61页
  五   至元二十四年创立国子监第61-62页
 第三节  汉人儒士的儒治主张和国子监的设置(下)第62-77页
  一   元代中后期的崇儒措施第63-67页
   (一) 尊孔第63-64页
   (二) 复行科举第64-65页
   (三) 经筵制度正式确立第65-67页
  二   元代中后期国子监发展的内容第67-74页
   (一) 国子监建筑的完善第67-69页
   (二) 以中书省臣提调国子监、学第69-72页
   (三) 国子监的教学整顿与发展第72-74页
  三   元代儒学不盛的原因分析第74-77页
 第四节  色目势力的增强和回回国子监的创办第77-89页
  一   元代回回国子监创设的原因探讨第77-81页
   (一) “回回户”的确立使回回人的地位有了质的提高第77-78页
   (二) 回回文化对元朝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第78-80页
   (三) 元廷色目势力增强第80-81页
  二   回回国子学的创办第81-85页
  三   元代中后期回回国子监的设置与发展第85-89页
第三章  元代国子监人物研究第89-123页
 第一节  元代国子监职官的设置第89-92页
 第二节  元代国子监职官的成分构成第92-102页
  一   朝官之有学问者第92-97页
  二   由地方官学教授破格提拔者第97-98页
  三   隐逸第98-99页
  四   国子学毕业生第99-101页
  五   孔子之后裔第101页
  六   封赠第101-102页
 第三节  元代国子监职官的地区分布第102-111页
  一   元代国子监职官中的北方之儒第102-107页
   (一) 怀卫地区学者第102-104页
   (二) 真定东平地区学者第104-106页
   (三) 关辅地区学者第106-107页
  二   元代国子监职官中的南方之儒第107-111页
   (一) 江西地区学者第107-108页
   (二) 江东地区学者第108-111页
  三   国子监职官南北儒士的交融第111页
 第四节  元代国子监职官的喜怒哀乐第111-118页
  一   元代国子监职官的操守第111-114页
  二   元代国子监职官的苦乐第114-116页
  三   元代国子监职官的悲哀第116-118页
 第五节   元代国子监人物一览表第118-123页
第四章  元代国子监办学模式研究第123-149页
 第一节  元代国子监发展所面临的历史课题第123-124页
 第二节  许衡的办学思路第124-131页
  一   不与科举挂钩第124-126页
  二   崇奉程朱理学第126-127页
  三   以小学之学为入门功夫第127-129页
  四   许衡办学模式的特点及其缺陷第129-131页
 第三节  许衡后继者的改革路向第131-136页
  一   构建大学之道方案的提出第131-132页
  二   固守许衡模式第132-133页
  三   关于国子监发展的不同意见第133-136页
 第四节  吴澄的改革思路第136-145页
  一   吴澄的教育理想第136-138页
  二   吴澄办学模式的出台第138-141页
  三   吴澄改革尝试的失败第141-142页
  四   吴澄事件的余波第142-145页
 第五节  科举恢复后的元代国子监第145-149页
第五章  元代国子监管理制度研究第149-179页
 第一节  元代国子监的隶属关系考察第149-155页
  一   元代国子监隶属集贤院第149-152页
  二   元代国子监扩大管理权限的努力第152-154页
  三   元代国子监隶属中书省第154-155页
 第二节  元代国子监的管理体制第155-158页
  一   监学合一的管理体制第155-156页
  二   上都分教制第156-158页
 第三节  元代国子监的教学管理制度第158-163页
  一   升斋等第制第159-160页
  二   考试与积分制第160-162页
  三   黜罚条例第162-163页
 第四节  元代国子监的学生管理第163-179页
  一   元代国子监的学生构成第163-168页
   (一) 国子生第164-166页
   (二) 陪堂生第166-167页
   (三) 伴读生第167-168页
  二   元代国子监学生的待遇第168-171页
  三   元代国子监学生的出路第171-176页
   (一) 出任国子学学官第171-172页
   (二) 科举登第第172-173页
   (三) 释褐第173-174页
   (四) 出贡第174-176页
   (五) 回乡第176页
  四  元代国子监学生管理中的民族歧视第176-179页
   (一) 招生第177页
   (二) 考试第177页
   (三) 处罚第177页
   (四) 出贡第177-179页
简短结论第179-182页
参考文献第182-189页
后 记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岸供电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下一篇:房地产抵押制度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