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华文学作品与海外华人的再社会化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前言 | 第6-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二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6-8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一章 再社会化的概念及其理论综述 | 第9-15页 |
一 再社会化的概念与内涵 | 第9-10页 |
二 再社会化理论综述 | 第10-15页 |
(一) 文化变迁论 | 第10-11页 |
(二) 文化同化论 | 第11-12页 |
(三) 文化融合论 | 第12页 |
(四) 多元文化论 | 第12-13页 |
(五) 跨文化适应论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於梨华文学作品及其研究价值 | 第15-27页 |
一 於梨华生平及创作 | 第15页 |
二 於梨华著作目录 | 第15-17页 |
三 於梨华作品人物表 | 第17-23页 |
四 於梨华作品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一) 文学角度 | 第23-25页 |
(二) 语言学角度 | 第25页 |
(三) 美学角度 | 第25-26页 |
(四) 社会价值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於梨华文学作品中海外华人的再社会化特点 | 第27-37页 |
一 婚姻再社会化特点 | 第27-34页 |
(一) 保守的未婚群体 | 第27-30页 |
(二) 开放的同居群体 | 第30页 |
(三) 多元的结婚群体 | 第30-32页 |
(四) 寂寞的婚外恋群体 | 第32-33页 |
(五) 无奈的离婚群体 | 第33-34页 |
二 职业再社会化特点 | 第34-37页 |
(一) 再社会化的职业意识 | 第34页 |
(二) 职业适应情况 | 第34-35页 |
(三) 再社会化的职业结构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再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分析 | 第37-46页 |
一 定居阶段的再社会化 | 第37-38页 |
(一) 物质生存困境 | 第37页 |
(二) 精神上的痛苦 | 第37-38页 |
(三) 多元文化并存阶段 | 第38页 |
二 适应阶段的再社会化 | 第38-40页 |
(一) 对更高需要的要求 | 第38-39页 |
(二) 文化上的冲突 | 第39-40页 |
三 再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多级分化 | 第40-46页 |
(一) 融入主流社会,实现完全同化 | 第42页 |
(二) 固守母体文化,保持中国传统 | 第42-43页 |
(三) 再社会化过程中的“边缘”现象 | 第43-45页 |
(四) 再社会化过程中的“过客”现象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於梨华作品中海外华人再社会化模式分析 | 第46-51页 |
一 “於梨华模式”的局限性 | 第46-47页 |
二 “於梨华模式”的原因追溯 | 第47-49页 |
(一) 期望与现实的碰撞 | 第47页 |
(二)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 第47-48页 |
(三)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 第48-49页 |
三 从“於梨华模式”到“大陆模式”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4页 |
一 总结 | 第51页 |
二 设想 | 第51-52页 |
三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