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 第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研究动态简要评述 | 第14页 |
§1.3.3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3.4 国内研究动态简要评述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实证考察 | 第18-33页 |
§2.1 美国银行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 第18-20页 |
§2.1.1 美国银行体系的形成 | 第18-19页 |
§2.1.2 美国银行体系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美国存款保护方案的演变 | 第20-21页 |
§2.2.1 早期存款保护方案的建立与破产 | 第20页 |
§2.2.2 对早期存款保护方案的评价 | 第20-21页 |
§2.2.3 联邦存款保护方案 | 第21页 |
§2.3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运作机制 | 第21-27页 |
§2.3.1 建立的目的 | 第21页 |
§2.3.2 组织结构 | 第21-22页 |
§2.3.3 实施的对象、标的范围及保险限额 | 第22页 |
§2.3.4 资金来源与运用 | 第22-23页 |
§2.3.5 保险费率及保险费的计算 | 第23页 |
§2.3.6 保险费返还 | 第23-24页 |
§2.3.7 对投保银行的检查与管理 | 第24-27页 |
§2.4 存款保险制度的效应分析 | 第27-28页 |
§2.5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 第28-32页 |
§2.5.1 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2.5.2 改革方案 | 第29-32页 |
§2.6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借鉴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 第33-44页 |
§3.1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简要回顾 | 第33-35页 |
§3.1.1 1978~1993年的改革 | 第33-34页 |
§3.1.2 1993年后的改革 | 第34-35页 |
§3.2 我国银行业风险 | 第35-38页 |
§3.2.1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表现 | 第36-37页 |
§3.2.2 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表现 | 第37-38页 |
§3.3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局限性 | 第38-39页 |
§3.4 重构我国存款人利益保护机制 | 第39-44页 |
§3.4.1 我国银行是否存在倒闭可能性 | 第39-40页 |
§3.4.2 现行国家信用担保的弊端 | 第40-43页 |
§3.4.3 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所在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构想 | 第44-53页 |
§4.1 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思路 | 第44-45页 |
§4.2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模式研究 | 第45-53页 |
§4.2.1 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 | 第45-46页 |
§4.2.2 存款保险机构设置与组织形式 | 第46-47页 |
§4.2.3 存款保险基金的筹集 | 第47页 |
§4.2.4 保险范围与投保方式 | 第47页 |
§4.2.5 保险标的 | 第47-48页 |
§4.2.6 保险最高限额 | 第48-49页 |
§4.2.7 存款保险费率的确定 | 第49-50页 |
§4.2.8 存款保险机构的运作及对有问题银行的处理 | 第50-53页 |
第五章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环境优化 | 第53-63页 |
§5.1 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制度 | 第53-56页 |
§5.1.1 监管的目标 | 第53页 |
§5.1.2 加强金融监管的主要措施 | 第53-55页 |
§5.1.3 建立银行破产早期预警指标体系 | 第55-56页 |
§5.2 完善政府支持制度 | 第56-58页 |
§5.2.1 提供保险基金 | 第57-58页 |
§5.2.2 法规建设 | 第58页 |
§5.3 加强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 | 第58-63页 |
§5.3.1 现存问题及问题产生原因 | 第58-59页 |
§5.3.2 产权制度改革 | 第59-60页 |
§5.3.3 完善银行内控机制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