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油菜的用途 | 第10页 |
·我国氮肥利用现状及相关问题 | 第10-11页 |
·作物氮效率基因型差异与氮水平的相关性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氮效率的定义 | 第12页 |
·植物高效吸收氮素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与植物氮素吸收效率相关的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 | 第12-14页 |
·与植物氮素吸收效率相关的地上部物质生产 | 第14-15页 |
·植物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与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相关的酶及其活性 | 第15-16页 |
·与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相关的叶绿素含量 | 第16-17页 |
·与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相关的叶片光合速率 | 第17-18页 |
·与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相关的叶绿素含量 | 第18页 |
·植株体内氮素含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18-19页 |
·植株体内氮素损失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19页 |
3 植物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1 供试品种、试验设计与管理 | 第21-22页 |
·供试油菜品种 | 第21页 |
·试验设计与管理 | 第21-22页 |
2 取样及测定方法 | 第22-24页 |
·取样 | 第2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2-24页 |
·一级侧根数和根长的测定 | 第22页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22-23页 |
·标准曲线的的制作 | 第22页 |
·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计算 | 第23页 |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的测定 | 第23-24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3页 |
·测定方法 | 第23页 |
·计算 | 第23-24页 |
·植株干重测定 | 第24页 |
·硝态氮的测定 | 第24页 |
·含氮量的测定 | 第24页 |
·同位素测定 | 第24页 |
·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24页 |
3 数处据理和相关参数的计算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46页 |
1 不同油菜品种高效吸收氮素的生理机制 | 第26-32页 |
·不同油菜品种氮素吸收能力的差异 | 第26-28页 |
·不同油菜品种氮素吸收效率的差异 | 第26页 |
·不同油菜品种植株含氮量的差异 | 第26-27页 |
·不同油菜品种氮素累积量的差异 | 第27-28页 |
·油菜根系形态特性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28-30页 |
·根系干重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油菜品种一级侧根数和根长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29-30页 |
·油菜根系生理特性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30-32页 |
·根系活力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30-31页 |
·根系吸收面积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31-32页 |
2 不同油菜品种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 | 第32-46页 |
·不同油菜品种氮素利用能力的差异 | 第32-35页 |
·不同油菜品种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32-33页 |
·不同油菜品种植株干物质累积量的差异 | 第33-34页 |
·不同油菜品种籽粒产量的差异 | 第34-35页 |
·不同油菜品种叶片光合速率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不同油菜品种茎叶硝态氮累积利用量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营养器官氮素的再利用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8-42页 |
·叶片中氮素的减少量及其比例 | 第38-40页 |
·茎中氮素的减少量及其比例 | 第40-41页 |
·根中氮素的减少量及其比例 | 第41-42页 |
·不同油菜品种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其比例 | 第42-44页 |
·不同油菜品种氮素损失量及其比例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6-52页 |
1 讨论 | 第46-50页 |
·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对氮效率的贡献 | 第46页 |
·与油菜氮吸收效率有关的地上部及根系特性 | 第46-47页 |
·油菜体内氮素的再利用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硝态氮的再利用 | 第47-48页 |
·生长后期氮素再利用 | 第48页 |
·油菜叶片光合速率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油菜氮素利用效率及其体内氮素损失 | 第49-50页 |
2 创新点 | 第50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