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QFII 制度基本理论分析 | 第16-21页 |
·QFII 制度的含义及其原理 | 第16-18页 |
·QFII 制度的含义 | 第16页 |
·QFII 制度的原理及流程 | 第16-18页 |
·QFII 基本法律问题及比较优势 | 第18-21页 |
·QFII 制度所涉法律关系 | 第18-20页 |
·QFII 制度比较优势分析 | 第20-21页 |
第3章 相关国家和地区QFII 监管制度比较借鉴 | 第21-25页 |
·我国台湾地区 | 第21-22页 |
·QFII 资格监管 | 第21页 |
·境内投资活动的监管 | 第21页 |
·资金的汇入与汇出监控 | 第21-22页 |
·韩国 | 第22页 |
·境外投资者构成 | 第22页 |
·主要投资类型 | 第22页 |
·印度 | 第22-23页 |
·投资登记监管 | 第22-23页 |
·投资范围和投资额度监管 | 第23页 |
·资金的汇入与汇出管制 | 第23页 |
·对我国启示 | 第23-25页 |
第4章 我国证券市场对QFII 的法律监管 | 第25-30页 |
·QFII 准入监管 | 第25-26页 |
·资格监管 | 第25-26页 |
·申请程序监管 | 第26页 |
·QFII 运营监管 | 第26-28页 |
·投资额度监管 | 第26页 |
·投资行业和比例监管 | 第26-27页 |
·证券账户监管 | 第27页 |
·投资程序监管 | 第27-28页 |
·资金汇入与汇出监管 | 第28页 |
·QFII 退出监管 | 第28页 |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的规定 | 第28页 |
·民商法的相关规定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5章 QFII 对我国证券监管制度的挑战 | 第30-37页 |
·QFII 制度对证券监管理念的挑战 | 第30-31页 |
·我国监管理念 | 第30页 |
·相关国家和地区监管理念 | 第30-31页 |
·QFII 引发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挑战 | 第31-32页 |
·准入信息的真实性披露 | 第31页 |
·动态信息披露规定不够严格 | 第31-32页 |
·“假外资”问题 | 第32页 |
·QFII 引发多元化金融集团的统一监管挑战 | 第32-34页 |
·对我国证券监管模式的挑战 | 第32-33页 |
·操纵股价的风险 | 第33页 |
·引发内幕交易风险 | 第33-34页 |
·QFII 跨国活动对金融管辖权的挑战 | 第34-36页 |
·监管QFII 域外活动的挑战 | 第34页 |
·不同诉讼管辖权的冲突 | 第34-35页 |
·不同监管实体法、法律适用的冲突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6章 完善我国证券监管制度的建议 | 第37-46页 |
·证券市场监管理念之创新 | 第37-38页 |
·突出风险监管理念 | 第37页 |
·加强效率监管理念 | 第37页 |
·树立行业自律理念 | 第37-38页 |
·信息披露监管机制之完善 | 第38-41页 |
·信息披露体系之思考 | 第39-40页 |
·证券信用评级制度之构建 | 第40页 |
·信息交流合作机制之构建 | 第40-41页 |
·证券法民事损害赔偿制度之完善 | 第41页 |
·统一监管之构建 | 第41-43页 |
·监管模式一元化 | 第42页 |
·监管手段多元化 | 第42-43页 |
·监管层次科技化 | 第43页 |
·证券监管的国际合作 | 第43-46页 |
·证券监管的双边国际合作 | 第43-44页 |
·证券监管的区域性国际合作 | 第44页 |
·证券监管的全球性国际合作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