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认知欠缺论 | 第11页 |
·"市场失灵"论 | 第11页 |
·政策研究论 | 第11-12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艾滋病防控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分析 | 第15-27页 |
·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 | 第15-17页 |
·艾滋病目前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 第15页 |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阶段及特点 | 第15-17页 |
·艾滋病防控办法及国际经验 | 第17页 |
·艾滋病防控政府干预的现实依据 | 第17-18页 |
·艾滋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 第17-18页 |
·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18页 |
·艾滋病防控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公共属性 | 第18-19页 |
·艾滋病防控的外部性问题 | 第19-20页 |
·公共卫生的"搭便车"现象 | 第20页 |
·艾滋病防控信息供给和需求的不对称性 | 第20-21页 |
·我国艾滋病防控政府干预已取得的成就 | 第21-27页 |
·我国防控艾滋病政策的发展过程 | 第21-23页 |
·目前我国艾滋病政府防控采取的基本策略 | 第23-25页 |
·我国艾滋病防控政府干预的效果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艾滋病防控政府干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7-35页 |
·当前艾滋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政策制定和现实情况不协调 | 第27页 |
·缺乏系统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 第27-28页 |
·政府各部门组织协调力量薄弱 | 第28页 |
·综合预防和干预措施不力 | 第28-29页 |
·政府与社会志愿组织、民间力量协调不够 | 第29-30页 |
·艾滋病防控工作干预困境的原因 | 第30-35页 |
·政策制定的时滞性 | 第30-31页 |
·公共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困境 | 第31-32页 |
·地方官员存在认识欠缺和误区 | 第32-33页 |
·政府干预行为的道德困境 | 第33页 |
·艾滋病自身防控问题的复杂性 | 第33-35页 |
第4章 我国艾滋病防控政府干预的改进对策 | 第35-42页 |
·进一步完善并建立切实可行的防控政策 | 第35页 |
·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态度 | 第35-36页 |
·完善地方官员的激励机制 | 第36-37页 |
·建立艾滋病防控官员问责制 | 第36页 |
·将公共卫生服务纳入绩效评估 | 第36-37页 |
·强化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 第37页 |
·提高综合预防和行为干预能力 | 第37-38页 |
·加强多部门协作,突出部门优势 | 第38页 |
·加强政府督导,构建社会干预模式 | 第38-42页 |
·探索建立适宜的艾滋病防控的社区支持模式 | 第38-40页 |
·鼓励非政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 第40-42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以大连长海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防控工作为例 | 第42-50页 |
·示范区防控工作的基本情况 | 第42页 |
·示范区防控工作取得的进展 | 第42-46页 |
·强化组织领导,保证示范区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 第42-43页 |
·强化宣传教育,努力做好公众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的普及工作 | 第43页 |
·强化部门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氛围 | 第43-44页 |
·强化基线调查,合理确定综合防治优先领域 | 第44-45页 |
·强化重点,积极探索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模式 | 第45-46页 |
·当地防控工作重点介绍 | 第46-47页 |
·"防艾"知识海上行活动 | 第46页 |
·开展"面对面"宣传活动 | 第46-47页 |
·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 第47页 |
·目前防控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第47-48页 |
·示范区防控工作的改进 | 第48-50页 |
·强化人员培训,加强能力建设 | 第48页 |
·强化依法防治,加大对公共场所等行业监管力度 | 第48页 |
·强化督导工作,保证各项综合防治措施逐一落实 | 第48页 |
·强化经费管理,保证项目经费专款专用 | 第48-5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