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水资源概述 | 第14-17页 |
·世界水资源概述 | 第14-15页 |
·中国水资源概述 | 第15-17页 |
·我国灌区概述 | 第17-24页 |
·我国灌区的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我国灌区的地位及作用 | 第18-19页 |
·我国灌区发展的困难与机遇 | 第19-24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研究背景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灌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 第27-45页 |
·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27-29页 |
·评价的基本形式 | 第27-28页 |
·评价的基本内容 | 第28-29页 |
·灌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29-40页 |
·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及分类 | 第30-32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32-33页 |
·灌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灌区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第34-40页 |
·灌区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40-43页 |
·灌区评价方法概述 | 第40-43页 |
·灌区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43页 |
·灌区综合评价的研究动态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灌区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45-63页 |
·主观赋权法 | 第45-53页 |
·专家打分法 | 第45-46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6-50页 |
·序关系分析法(G_1-法) | 第50-52页 |
·基于粗集理论的属性重要度赋权法 | 第52-53页 |
·客观赋权法 | 第53-59页 |
·变异系数法 | 第53-55页 |
·熵值法 | 第55-56页 |
·拉开档次法 | 第56-58页 |
·简单关联函数赋权法 | 第58-59页 |
·各种赋权法的比较及适用条件 | 第59-60页 |
·基于博弈论的综合赋权法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灌区运行状况评价中的应用 | 第63-73页 |
·模糊数学概述 | 第63-64页 |
·模糊数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63页 |
·模糊数学的特点 | 第63-64页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64-65页 |
·模糊综合评判的概念 | 第64页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计算步骤 | 第64-65页 |
·实例分析 | 第65-71页 |
·东港灌区简介 | 第65-66页 |
·东港灌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66-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改进的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在灌区运行状况评价中的应用 | 第73-90页 |
·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简介 | 第73-75页 |
·可拓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73页 |
·可拓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73-74页 |
·可拓学的特点 | 第74-75页 |
·改进的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 第75-78页 |
·传统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的局限性 | 第75页 |
·改进的物元可拓评价模型计算步骤 | 第75-78页 |
·实例分析 | 第78-88页 |
·构造经典域、节域和待评物元 | 第78-80页 |
·权值的确定 | 第80-82页 |
·确定东港灌区关于各类别等级的关联度 | 第82-86页 |
·计算东港灌区关于等级j的关联度 | 第86-87页 |
·计算结果及等级评定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六章 基于集对分析的灌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第90-97页 |
·集对分析简介 | 第90-92页 |
·集对分析的基本思想 | 第90-91页 |
·集对分析的特点 | 第91-92页 |
·基于集对分析的灌区评价模型 | 第92-94页 |
·工程管理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与生态环境状况联系度表达式 | 第92-93页 |
·工程管理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与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发展指数 | 第93-94页 |
·实例分析 | 第94-96页 |
·灌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 | 第94-95页 |
·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98页 |
·展望 | 第98-100页 |
·理论方面 | 第98-99页 |
·应用方面 | 第99-100页 |
附录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