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以流域水资源配置使用之负外部性治理为例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30页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第12-17页
  一、研究背景第12-14页
  二、问题的由来第14-15页
  三、研究意义第15-17页
 第二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第17-20页
  一、流域第17-18页
  二、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第18-19页
  三、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第19-20页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第20-25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第20-22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第22-24页
  三、总体评价第24-25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第25-28页
  一、研究方法第25-27页
  二、主要内容第27-28页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价值第28-30页
第二章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类型第30-57页
 第一节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的必要性第30-40页
  一、外部性界说第30-31页
  二、流域水资源配置使用之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与经济学诠释第31-33页
  三、流域水资源配置使用之负外部性现实症结:地方保护主义第33-35页
  四、案例:跨界污染遭遇执法“壁垒”第35-37页
  五、求解流域水资源配置使用之负外部性建构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第37-40页
 第二节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的可行性第40-47页
  一、“一报还一报”策略与制度主义的援证第41-43页
  二、流域公民退出选择与呼吁的力量第43-45页
  三、流域公共利益观念的凸显与官员理性自觉第45-47页
 第三节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的类型第47-56页
  一、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界分第47-50页
  二、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类型及选择第50-54页
  三、案例:江浙十年污水宿怨显露转机第54-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三章 流域政府间横向机制之一:科层协调机制第57-83页
 第一节 流域管理机构第57-61页
  一、流域管理机构常见模式第58-59页
  二、流域管理机构的考量因素及理性选择第59-61页
 第二节 流域法治第61-65页
  一、超越运动式治理:流域法治的缘起第61-63页
  二、流域法治的路径选择第63-65页
 第三节 一体化流域行政区划第65-68页
  一、传统行政区划及行政区行政第65-66页
  二、行政区经济与流域水资源配置使用之负外部性的孳生第66-67页
  三、一体化流域行政区划:“大流域政府”的设想第67-68页
 第四节 绿色 GDP 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第68-71页
  一、单纯 GDP 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的形成第68-69页
  二、实施绿色 GDP 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第69-71页
 第五节 执政党资源整合第71-75页
  一、执政党思想资源整合第71-73页
  二、执政党组织资源整合第73-75页
 第六节 科层协调机制治理绩效第75-82页
  一、科层协调机制的意义第75-78页
  二、科层协调机制的局限性第78-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四章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之二:市场协调机制第83-104页
 第一节 流域水权交易第83-86页
  一、国外水权制度演进与可交易水权原则的形成第84-85页
  二、水权交易:过程及效应第85-86页
 第二节 流域政府间生态补偿第86-90页
  一、流域政府间生态补偿的意义第87页
  二、流域政府间生态补偿原则、方式与标准第87-88页
  三、流域政府间生态补偿的市场内核第88-90页
 第三节 排污收费及排污权交易第90-92页
  一、两种负外部性矫正策略第90页
  二、排污收费与排污权交易:操作及优点第90-91页
  三、排污收费与排污权交易:市场特征及适用情形第91-92页
 第四节 污水处理设施民营化第92-96页
  一、民营化战略的由来及实质第92-93页
  二、污水处理设施民营化形式与效果第93-95页
  三、流域水资源配置使用之负外部性合作治理效应第95-96页
 第五节 市场协调机制治理绩效第96-102页
  一、市场协调机制的意义第96-98页
  二、市场协调机制的局限性与政府力量的介入第98-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五章 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之三:府际治理协调机制第104-128页
 第一节 流域“公共能量场”第104-108页
  一、官僚制“沟通失灵”与集体行动非理性第104-106页
  二、公共行政实现有效沟通的努力第106-107页
  三、流域“公共能量场”:后现代公共行政的启示第107-108页
 第二节 流域政府间电子治理第108-112页
  一、电子治理: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的技术路径第109-110页
  二、公众参与下的流域政府间电子治理第110-112页
 第三节 流域政府间联盟第112-116页
  一、政府间联盟:历史维度的理解第112-114页
  二、流域政府间联盟:协作的力量第114-116页
 第四节 流域规划第116-120页
  一、流域规划的理念变迁及意义第116-117页
  二、流域规划制定:方式的检视第117-119页
  三、协商、参与:府际治理的引入第119页
  四、流域规划的实施保障第119-120页
 第五节 府际治理机制治理绩效第120-127页
  一、府际治理机制的意义第120-124页
  二、府际治理机制的局限第124-127页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六章 国外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比较研究——以美、法、澳等国为个案第128-146页
 第一节 美国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第128-134页
  一、科罗拉多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第128-131页
  二、田纳西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第131-134页
 第二节 法国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第134-137页
  一、科层协调机制的主导地位第134-135页
  二、府际治理协调机制的运用第135-136页
  三、市场协调机制的显现第136-137页
 第三节 澳大利亚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第137-141页
  一、流域概况及府际治理主导机制的缘起第137-138页
  二、协议的变迁:趋于完善的流域政府间联盟第138-139页
  三、组织机构:为流域“公共能量场”寻求依托第139-140页
  四、科层机制、市场机制:府际治理机制的补充第140-141页
 第四节 三国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比较分析第141-145页
  一、多样性特征及其制度视界的诠释第141-143页
  二、与多样性并行不悖的趋同性第143-145页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第七章 我国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实证研究——以淮河1994-2004 年治污为例第146-164页
 第一节 淮河流域概况及问题的缘起第146-149页
  一、淮河流域概况第146页
  二、问题的缘起第146-149页
 第二节 多重困境下的科层协调机制第149-156页
  一、科层协调机制主导地位的确立第149-150页
  二、乏权无术的流域管理机构第150-151页
  三、被贬抑的流域法治第151-153页
  四、GDP 崇拜:落后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第153-156页
 第三节 亟待完善的市场协调机制与府际治理协调机制第156-160页
  一、污水处理民营化:被忽视的市场协调机制第156-158页
  二、府际治理协调机制:一个盲点第158-160页
 第四节 进一步的结论与建议第160-164页
  一、完善科层协调机制第161-162页
  二、完善市场协调机制第162-163页
  三、完善府际治理协调机制第163-164页
第八章 结语第164-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1页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181-182页
后记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关系中的美台军售问题
下一篇:陆面水文过程模型TOPX构建及其与区域气候模式RIEMS的耦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