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公法人性化释义 | 第11-30页 |
第一节 公法人性化的定位 | 第11-18页 |
一、公法人性化的价值必然 | 第11-12页 |
二、公法人性化的定义 | 第12-15页 |
三、公法人性化的意义与潜在风险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公法人性化的条件 | 第18-23页 |
一、人性的科学发现 | 第18-21页 |
二、立法者对人性的尊重 | 第21-22页 |
三、立法与民众的合理沟通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公法人性化的内涵 | 第23-30页 |
一、立法人性化 | 第24-26页 |
二、执法人性化 | 第26-28页 |
三、司法人性化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人的本能的公法诉求 | 第30-52页 |
第一节 人的传统本能与法律策略 | 第30-36页 |
一、人的传统本能的界定 | 第30-31页 |
二、法律与人的本能的一般关系 | 第31-33页 |
三、法学史上本能与法律间关系的理论论证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公法面对自利的矛盾态度 | 第36-43页 |
一、“经济人”假设与人的自利本性 | 第37-38页 |
二、自利管制的两种路径 | 第38-42页 |
三、中国当代公法的建构与人性的回归 | 第42-43页 |
第三节 自尊的公法维系 | 第43-52页 |
一、自尊及其内在价值 | 第43-45页 |
二、公法如何维系人的自尊 | 第45-48页 |
三、公法如何维系基于自尊的平等关怀 | 第48-52页 |
第三章 自然情感的公法呵护 | 第52-74页 |
第一节 人的自然情感与法律的理性化 | 第52-59页 |
一、什么是人的自然情感? | 第52-53页 |
二、法律理性化对自然情感的冲击 | 第53-56页 |
三、自然情感的法律意义 | 第56-59页 |
第二节 自然情感与家庭伦理 | 第59-68页 |
一、亲情与家庭 | 第60-61页 |
二、中西方法律如何处理亲情关系 | 第61-65页 |
三、家庭的解体与亲情的流失 | 第65-66页 |
四、公法与亲情关系的重构 | 第66-68页 |
第三节 自然情感与惩罚的情感化 | 第68-74页 |
一、自然情感与惩罚的正当性 | 第68-69页 |
二、愤恨的性质 | 第69-71页 |
三、公法如何应对愤恨? | 第71-74页 |
第四章 理性能力的公法表达 | 第74-92页 |
第一节 人的理性能力及其法律价值 | 第74-77页 |
一、理性与理性能力 | 第74-75页 |
二、理性能力的法律意义 | 第75-77页 |
第二节 理性能力的公法展现 | 第77-85页 |
一、“工具理性”与理性的奴化 | 第77-78页 |
二、权利的赋予 | 第78-80页 |
三、意思自治与人的自主性 | 第80-85页 |
第三节 法律父爱主义与人的理性能力 | 第85-92页 |
一、什么是法律父爱主义 | 第85-86页 |
二、法律父爱主义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 第86-89页 |
三、法律父爱主义的限制 | 第89-92页 |
第五章 人的多样性的公法应对 | 第92-114页 |
第一节 人的多样化的法律意义 | 第92-97页 |
一、人的多样性释义 | 第92-95页 |
二、人的多样性的价值及其法律意义 | 第95-97页 |
第二节 人的多样性实现的阻力 | 第97-104页 |
一、法的形式理性与人的多样性之间的冲突 | 第97-100页 |
二、国家、社会权威对人的多样性的侵蚀 | 第100-102页 |
三、法律异化抵触人的多样性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人的多样性的公法保障 | 第104-114页 |
一、多元社会下的国家中立——自由主义者的进路 | 第104-106页 |
二、公法介入私人领域的标准:伤害原则——功利主义者的进路 | 第106-108页 |
三、有机团结下的个人保障——涂尔干的进路 | 第108-111页 |
四、有限度的法律个别化——法律之内的进路 | 第111-114页 |
结语:公法的人性化与公法的权利化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第129-130页 |
后记 | 第130-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