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综述 | 第8-21页 |
·概述 | 第8页 |
·标记类型 | 第8-12页 |
·形态标记 | 第8-9页 |
·生物化学标记—同工酶标记 | 第9页 |
·分子标记 | 第9-12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过程 | 第12-14页 |
·亲本选择 | 第12页 |
·定位群体的类型和应用重组自交系群体作图 | 第12-13页 |
·分子标记在 RIL群体中的偏分离分析 | 第13-14页 |
·数量性状 QTL定位 | 第14-15页 |
·QTL定位的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QTL定位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15页 |
·大豆遗传图谱类型及其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基于 RFLP标记为主的大豆遗传图谱 | 第16-17页 |
·基于 SSR标记为主的大豆遗传图谱 | 第17页 |
·大豆QTL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 QTL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大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合丰25×固新野生大豆 RIL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1-32页 |
·前言 | 第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大豆总 D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SSR标记 | 第23页 |
·PCR扩增 | 第23页 |
·电泳凝胶制备 | 第23-24页 |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24页 |
·硝酸银染色及显影 | 第24页 |
·数据记录与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5页 |
·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亲本间SSR位点的多态性分析 | 第26页 |
·多态性SSR位点在RIL群体上的分布 | 第26页 |
·亲本对后代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 第26-27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7-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群体的亲本选择及群体构建 | 第30页 |
·分子标记的分离分析 | 第30-31页 |
·偏分离产生的遗传因素 | 第31页 |
·偏分离标记对图谱构建和 QTL定位的影响 | 第31-32页 |
第3章 大豆重要性状QTL分析 | 第32-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材料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大豆重要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 | 第33页 |
·大豆重要性状的QTL定位 | 第33-52页 |
·大豆种子蛋白质和脂肪QTL分析 | 第33-38页 |
·大豆种子百粒重QTL分析 | 第38-44页 |
·大豆种子成熟期QTL分析 | 第44-47页 |
·大豆其他性状的QTL分析 | 第47-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大豆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QTL分析 | 第52页 |
·大豆百粒重的QTL分析 | 第52-53页 |
·大豆成熟期的QTL分析 | 第53页 |
·大豆其他性状QTL分析 | 第53-54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