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导言 | 第8-13页 |
第一章 概念与概念框架 | 第13-31页 |
一、概念 | 第13-24页 |
1. 语词及语句 | 第13-16页 |
2. 概念 | 第16-24页 |
二、概念框架 | 第24-31页 |
第二章 哲学层面上概念框架的表现特征 | 第31-52页 |
一、概念框架的任意性 | 第31-35页 |
1. 概念框架的任意性 | 第32-34页 |
2. 概念框架的任意性原则的作用及意义 | 第34-35页 |
二、概念框架的生成性 | 第35-39页 |
1. 历时态的发展性 | 第36-37页 |
2. 现时态的创造性 | 第37-39页 |
三、概念框架的建构性 | 第39-43页 |
1. 概念框架的建构性与准客观性 | 第40-42页 |
2. 概念框架的建构性与客观主义、集体主义 | 第42-43页 |
四、概念框架的整体性 | 第43-47页 |
1. 概念框架的整体性几种表达 | 第44-46页 |
2. 哲学思想评判与概念框架的整体性 | 第46-47页 |
五、概念框架的隐蔽性 | 第47-52页 |
1. 概念框架的结构特有性 | 第48-49页 |
2. 概念框架结构得以呈现的条件 | 第49-50页 |
3. 概念框架的隐蔽性与建构性 | 第50页 |
4. 概念框架的隐蔽性与整体性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哲学-科学”关系的概念框架考察 | 第52-78页 |
一、哲学和科学的概念考察 | 第54-58页 |
1. 哲学的概念考察 | 第54-56页 |
2. 科学的概念考察 | 第56-58页 |
二:哲学和科学关系史的反思 | 第58-63页 |
1. 共时态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 第59-60页 |
2. 历时态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 第60-63页 |
三:科学的革命与反革命 | 第63-68页 |
1. 科学的革命 | 第64-66页 |
2. 科学的反革命 | 第66-68页 |
四:马克思哲学解读的“哲学-科学”划界问题 | 第68-78页 |
1. “思存关系问题”作为划界依据何以可能 | 第69-72页 |
2. “解释-改变世界”作为划界依据何以可能 | 第72-75页 |
3. 马克思哲学的“哲学-科学”性质讨论的实际意义 | 第75-78页 |
第四章 唯物主义哲学的概念框架考察 | 第78-101页 |
一:物质观念之嬗变的考察 | 第79-83页 |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界 | 第83-90页 |
1. 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划界的消解努力 | 第84-87页 |
2. 关于消解划界的几点反思 | 第87-90页 |
三:唯物主义与各种唯物主义具体形态 | 第90-101页 |
1. 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反思 | 第91-96页 |
2. 对马克思哲学是“何种唯物主义”的反思 | 第96-101页 |
第五章 本体论哲学的概念框架考察 | 第101-123页 |
一:本体论的概念问题及本体论的“前现代史” | 第102-108页 |
1. 本体论的概念问题 | 第103-105页 |
2. 本体论的“前现代史” | 第105-108页 |
二:“在者之在”对本体论哲学的重构 | 第108-111页 |
三:“本体论承诺”对本体论哲学的合理化 | 第111-114页 |
四:马克思哲学解读下的本体论话语 | 第114-123页 |
第六章 马克思哲学的当下理解——一个在不同概念框架间穿梭的解读 | 第123-138页 |
一:概念框架间穿梭的马克思哲学解读 | 第126-131页 |
二:马克思哲学传统解读的僵化状况反思 | 第131-138页 |
结语 自觉的概念框架意识 | 第138-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8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48-149页 |
论文摘要 | 第149-154页 |
ABSTRACT | 第154-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