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44页
 1.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19-30页
   ·亲本选择第19-21页
     ·作图群体的选择与类型第20-21页
       ·F2 群体或其衍生的F3、F4 家系第20页
       ·BC 群体第20页
       ·NIL 群体第20-21页
       ·DH 群体第21页
       ·RIL 群体第21页
     ·群体大小第21页
   ·遗传标记的选择与类型第21-27页
     ·形态标记第22页
     ·细胞学标记第22-23页
     ·生化标记第23页
     ·DNA 分子标记第23-27页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第24页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第24页
       ·序列特异性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SCAR)第24-25页
       ·序列标志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STS)第25页
       ·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第25-26页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第26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第26页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第26-27页
   ·构建分子连锁图第27-29页
     ·构建连锁图谱的程序第27页
     ·与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有关的几个问题第27-29页
       ·遗传图距的相对性第27-28页
       ·构建饱和图谱所需分子标记数第28页
       ·作图群体数目第28-29页
       ·作图群体大小第29页
   ·小麦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29-30页
     ·小麦经典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29页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第29-30页
 2. 基因定位的种类与方法第30-42页
   ·质量性状基因定位第31页
   ·数量性状QTL 定位第31-42页
     ·QTL 作图原理及QTL 定位的必要条件第31页
     ·QTL 作图的统计方法第31-34页
       ·单标记分析法第32页
       ·区间作图法第32-33页
       ·复合区间作图法第33页
       ·混合线性模型方法第33-34页
     ·QTL 的作图精度第34页
     ·QTL 与环境的互作第34-35页
     ·小麦QTL 研究进展第35-42页
     ·QTL 分子标记发展及应用前景第42页
 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42-43页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43-44页
第二章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第44-5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4-49页
   ·试验材料第44页
   ·方法第44-49页
     ·基因组DNA 的提取第44-46页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45页
       ·基因组DNA 的提取第45-46页
     ·DNA 浓度及纯度的检测第46页
     ·分子标记实验程序第46-47页
       ·微卫星引物的来源第46页
       ·微卫星DNA 扩增第46-47页
       ·扩增产物变性第47页
     ·电泳分析第47-49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第47-48页
       ·电泳胶板的制备第48页
       ·扩增产物的电泳第48-49页
       ·扩增产物的银染显色第49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7页
   ·SSR 和EST-SSR 标记在作图群体中的分离第49-50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50-56页
   ·偏分离标记位点的分布第56-57页
 3 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小麦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第58-104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8-61页
   ·试验材料第58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58-59页
   ·性状调查或测定第59-60页
     ·株高的测定第59页
     ·抽穗期调查第59页
     ·籽粒产量的测定第59页
     ·穗部相关性状的调查第59页
     ·白粉病成株抗性的调查第59页
     ·抗倒伏性的调查第59页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59-60页
     ·叶部相关性状的调查第60页
   ·主要品质指标测定第60-61页
     ·磨粉第60页
     ·面粉白度(R457)第60页
     ·面粉色泽(L* a* b*值)第60页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第60页
     ·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测定第60-61页
     ·籽粒硬度和籽粒粒径的测定第61页
   ·数据统计和QTL 分析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103页
   ·籽粒产量和穗部相关性状的QTLs 定位研究第61-68页
     ·籽粒产量和穗部相关性状的变异第61页
     ·籽粒产量及穗部相关性状的的相关性分析第61页
     ·籽粒产量和穗部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61-68页
       ·籽粒产量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66页
       ·穗粒数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66页
       ·穗长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66页
       ·总小穗数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66-67页
       ·小穗着生密度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67页
       ·结实小穗数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67页
       ·粒径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67页
       ·千粒重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67-68页
   ·株高及其它农艺性状的QTLs 定位研究第68-76页
     ·株高及其它农艺性状的变异第68-70页
     ·株高及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第70页
     ·株高及其它农艺性状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70-76页
       ·株高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70-74页
       ·抽穗期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74-75页
       ·白粉病成株抗性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75页
       ·抗倒伏性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75页
       ·穗下节长度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75-76页
   ·叶绿素含量QTL 定位研究第76-79页
     ·叶绿素含量变异及其相关性分析第76-77页
     ·叶绿素含量的QTLs 定位研究第77-79页
       ·叶绿素a 含量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77页
       ·叶绿素b 含量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77-79页
   ·叶部形态QTLs 定位研究第79-89页
     ·叶部形态的变异第79页
     ·叶部形态的相关性分析第79-81页
     ·叶部形态的QTL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81-89页
       ·旗叶挺直角度的QTL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81-87页
       ·旗叶长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87页
       ·旗叶宽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87页
       ·旗叶面积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87页
       ·倒二叶长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87-88页
       ·倒二叶宽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88页
       ·倒二叶面积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88页
       ·倒三叶长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88页
       ·倒三叶宽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88-89页
       ·倒三叶面积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89页
   ·品质性状QTLs 定位研究第89-103页
     ·品质性状的表型变异第89页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89-91页
     ·品质性状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91-103页
       ·面粉白度(R157)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91-96页
       ·面粉色泽红度a* 值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96页
       ·面粉色泽黄度b*值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96-97页
       ·面粉色泽亮度L* 值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97页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97页
       ·湿面筋含量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97-98页
       ·面筋指数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98页
       ·籽粒硬度的QTLs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98-103页
 3. 小结第103-104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104-116页
 1 讨论第104-114页
   ·本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的意义第104页
   ·分子标记偏分离的遗传原因第104-105页
   ·目前小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第105-106页
   ·小麦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与遗传改良第106-107页
   ·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与分子聚合育种第107-109页
     ·QTL 位点的“一因多效性”和性状的相关性第107-109页
     ·双位点互作的多效性和性状的相关性第109页
   ·QTL 定位一致性的讨论第109-113页
   ·饱和遗传图谱的构建、群体数量的扩展和永久F2 群体的建立第113页
   ·QTL 精细定位、克隆及利用第113-114页
 2. 结论第114-115页
 3. 创新点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成果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及标记辅助选择
下一篇:白三叶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