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中国小麦核心种质白粉病、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小麦品种川农17的生理遗传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9-29页
 1 小麦赤霉病的研究第9-12页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第9页
   ·小麦抗赤霉病的类型第9页
   ·小麦抗赤霉病的鉴定第9-10页
     ·田间鉴定第9-10页
       ·病麦粒土表接种第9-10页
       ·孢子液喷雾接种第10页
       ·假花药接种第10页
       ·小穗单花滴注接种第10页
     ·室内鉴定第10页
   ·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第10-12页
     ·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分析第10-11页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定位第11-12页
 2.小麦白粉病的研究第12-18页
   ·小麦白粉病的危害第12-13页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第13-16页
     ·病原菌的学名第13页
     ·病原菌侵染过程及其寄主专化性第13-14页
     ·病害症状及对小麦的生理危害第14-15页
     ·侵染循环与病害的发生第15-16页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第16-18页
     ·栽培防治第16-17页
     ·药剂防治第17页
     ·种植抗病品种第17-18页
 3 外源种质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第18-23页
   ·外源种质在小麦育种中的地位第18页
   ·黑麦基因资源对小麦育种的贡献第18-23页
     ·黑麦基因资源对小麦抗病、抗虫育种的贡献第19页
     ·黑麦基因资源对小麦高产育种的贡献第19-20页
     ·黑麦基因资源对小麦优质育种的作用第20-23页
 4 小麦背景中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第23-29页
   ·形态学标记(morphological detection)第23页
   ·细胞学检测(cytological detection)第23-24页
     ·核型分析第23-24页
     ·染色体减数分裂配对行为分析第24页
     ·染色体带型分析第24页
   ·生物化学检测(biochemical detection)第24-25页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detection)。第25页
   ·分子标记(molecular detection)第25-29页
     ·RFLP第25-26页
     ·RAPD第26页
     ·SSR第26页
     ·AFLP第26-27页
     ·其它分子标记第27-29页
第二部分 中国小麦核心种质的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鉴定第29-38页
 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实验材料:第29页
   ·实验方法:第29-31页
     ·材料的种植与田间管理第29-30页
     ·赤霉病抗性鉴定第30页
     ·白粉病抗性鉴定第30-31页
     ·统计分析第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35页
   ·中国小麦核心种质的赤霉病抗性第31-33页
   ·中国小麦核心种质的白粉病抗性第33-35页
 4 讨论第35-38页
   ·从核心种质中鉴定出抗性材料的可行性第35-36页
   ·对本研究所用的核心种质的抗病性进行总体分析第36页
   ·抗性种质材料的应用前景分析第36-38页
第三部分 小麦品种川农17的生理、农艺性状研究第38-48页
 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8-42页
   ·实验材料:第38-39页
   ·实验方法:第39-42页
     ·材料的种植与田间管理第39页
     ·1RS/1BL易位染色体的检测第39-41页
     ·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测定第41页
     ·农艺性状的调查第41页
     ·统计分析第41-4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F2代材料中1BL.1RS易位系的检测第42-43页
   ·易位系与非易位系间光合生理参数的比较第43-45页
     ·1BL/1RS易位对小麦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第43页
     ·1BL/1RS易位对小麦旗叶气孔导度(Gs)的影响第43-44页
     ·1BL/1RS易位对小麦旗叶细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第44页
     ·1BL/1RS易位对小麦蒸腾速率(Tr)的影响第44-45页
   ·1BL/1RS易位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第45-46页
 4 讨论第46-48页
   ·分子标记检测是一种高效的易位系鉴定手段第46页
   ·1RS对小麦的产量改良的作用第46-48页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第48-56页
附件第56-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工合成白花甘蓝型油菜抗根肿病特性遗传研究
下一篇:盐渍条件下双胚苗水稻同源3N和2N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