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引言 | 第12-21页 |
| ·混凝土桥梁的温度作用效应 | 第13-14页 |
| ·国内外温度场研究历史回顾 | 第14-18页 |
| ·混凝土箱梁的温度梯度 | 第18-20页 |
| ·温度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1-23页 |
| 第2章 混凝土温度场分析理论和试验情况 | 第23-34页 |
| ·温度场分析理论 | 第23-27页 |
| ·确定温度场需要的定解条件 | 第23-24页 |
| ·温度场分析的方法 | 第24-25页 |
| ·有限元的热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 ·本文的各章节研究内容和试验情况 | 第27-34页 |
| ·各章节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基金项目 | 第28页 |
| ·试验概况 | 第28-29页 |
| ·试验仪器 | 第29页 |
| ·试验方案和过程 | 第29-34页 |
| 第3章 冬季混凝土箱梁水化热试验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 | 第34-66页 |
|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温升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7页 |
| ·水泥型号与矿物组成、细度、用量对水化温升影响 | 第34-35页 |
| ·混凝土外加剂对水化热温升影响 | 第35页 |
| ·混凝土结构尺寸影响 | 第35-36页 |
| ·混凝土浇筑季节、环境温度与入模温度影响 | 第36页 |
| ·施工工艺与保温养护措施对水化温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水化热温度监测与分析 | 第37-48页 |
| ·水化热温度场形成的原因 | 第37页 |
| ·水化热温度场监测目的 | 第37页 |
| ·箱梁翼板温度实测数据 | 第37-39页 |
| ·箱梁顶板温度实测数据 | 第39-41页 |
| ·箱梁腹板温度实测数据 | 第41-43页 |
| ·箱梁交界区温度实测数据 | 第43-48页 |
| ·水化热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48-65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8页 |
| ·混凝土水化热量生成率公式 | 第48-49页 |
| ·导热系数的选取 | 第49-52页 |
| ·箱形梁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52-53页 |
| ·温度场计算分析 | 第53-58页 |
| ·混凝土浇筑温度应力类型和温度应力发展过程 | 第58-59页 |
| ·混凝土温度应力的求解 | 第59-64页 |
| ·误差分析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4章 太阳辐射条件下箱梁和桥墩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第66-87页 |
| ·概述 | 第66页 |
|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66-87页 |
| ·太阳辐射条件计算 | 第66-74页 |
| ·定解条件的确定 | 第74-81页 |
| ·桥墩温度场的求解 | 第81-84页 |
| ·箱梁温度场的求解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5章 薄壁墩寒流降温作用下温度场观测与有限元分析 | 第87-97页 |
| ·概述 | 第87-88页 |
| ·寒流降温作用下墩身温度场试验数据分析 | 第88-91页 |
| ·薄壁墩温度场数值计算 | 第91-96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91页 |
| ·定解条件 | 第91-92页 |
| ·薄壁温度场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92-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6章 混凝土温度作用效应和参数分析 | 第97-109页 |
| ·温度应力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97-98页 |
| ·寒流降温作用下温度应力分析 | 第98-99页 |
| ·混凝土温度场传递特性分析 | 第99-108页 |
| ·混凝土温度场时间滞后性分析 | 第99-104页 |
| ·混凝土热物理性质的参数分析 | 第104-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 第7章 温度荷载模式研究与探讨 | 第109-124页 |
| ·现有可供参考的温度荷载模式 | 第109-110页 |
| ·现行规范中有关梯度温度的规定 | 第109页 |
| ·经验模式 | 第109-110页 |
| ·本文基础上温度荷载的提炼 | 第110-120页 |
| ·温度荷载的标准值 | 第110-111页 |
| ·某时刻箱梁和薄壁墩的温差分布曲线 | 第111-116页 |
| ·温度荷载模式的简化 | 第116-120页 |
| ·与现有温度荷载模式的比较 | 第120页 |
| ·混凝土箱梁温度代表值的确定方法探讨 | 第120-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24-127页 |
| ·主要分析结论 | 第124-125页 |
| ·展望 | 第125-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