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0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国内外滨海旅游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我国滨海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1 滨海旅游空间结构基本问题探讨 | 第22-27页 |
·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海岸带的界定 | 第22页 |
·海洋旅游的界定 | 第22页 |
·滨海旅游资源的界定 | 第22-23页 |
·滨海旅游的界定 | 第23页 |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旅游系统理论 | 第23-24页 |
·地域分异规律 | 第24页 |
·旅游中心地理论 | 第24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4-25页 |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5-26页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6-27页 |
2 滨海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 第27-45页 |
·滨海旅游资源定性分析 | 第27-32页 |
·交通区位条件 | 第27-29页 |
·区域经济条件 | 第29页 |
·滨海旅游资源禀赋 | 第29-32页 |
·滨海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 第32-45页 |
·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及评分系统 | 第32-34页 |
·旅游资源总量地域差异 | 第34-36页 |
·旅游资源类型的地域差异 | 第36-42页 |
·旅游资源质量的空间结构 | 第42-45页 |
3 滨海旅游流空间结构分析 | 第45-66页 |
·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 | 第46-58页 |
·入境旅游流向及大小空间结构 | 第46-49页 |
·入境旅游流源空间结构 | 第49-57页 |
·入境旅游流的空间结构特征总结 | 第57-58页 |
·国内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 | 第58-64页 |
·国内游客消费空间结构 | 第59-60页 |
·国内游客旅游行为差异分析 | 第60-64页 |
·滨海旅游流预测 | 第64-66页 |
4 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空间结构 | 第66-79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选择 | 第66-68页 |
·旅游业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6-67页 |
·评价方法选择 | 第67-68页 |
·数据来源及PCA 分析过程 | 第68-71页 |
·指标数据的来源 | 第68页 |
·PCA 分析过程 | 第68-70页 |
·滨海城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综合评价 | 第70-71页 |
·滨海旅游城市类型划分 | 第71-75页 |
·滨海旅游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 第75-79页 |
·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计算 | 第75-77页 |
·旅游经济联系分析 | 第77-79页 |
5 我国滨海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 第79-87页 |
·整合资源,明确定位 | 第79-81页 |
·构建“一极三区一带”的空间发展模式 | 第81-83页 |
·一极——上海 | 第81-82页 |
·三区——环渤海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泛珠三角旅游区 | 第82页 |
·一带——我国滨海旅游带 | 第82-83页 |
·我国滨海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措施 | 第83-87页 |
·加强我国滨海旅游的规划管理 | 第83-84页 |
·加快我国滨海旅游制度一体化 | 第84-85页 |
·我国滨海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保障措施 | 第85-87页 |
6 结语 | 第87-89页 |
·主要结论与贡献 | 第87页 |
·不足之处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个人简历 | 第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