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四面山水土保持林土壤—植物养分及生物多样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引言 | 第10-20页 |
| ·土壤肥力及土地退化 | 第10-11页 |
| ·土壤肥力及土地退化 | 第10-11页 |
| ·土壤肥力退化研究状况 | 第11页 |
| ·水土保持林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外水土保持林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 ·国内水土保持林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 ·国内外水土保持林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非点源污染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非点源污染的概念 | 第15页 |
| ·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 ·国外研究具体内容 | 第16-17页 |
| ·国内研究具体内容 | 第17页 |
| ·国内外森林植被调控非点源污染研究 | 第17-19页 |
| ·森林植被调控非点源污染的机理 | 第17-18页 |
| ·国外森林植被调控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国内森林植被调控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 2 重庆四面山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4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页 |
| ·气象特征 | 第20-21页 |
| ·水文特征 | 第21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1页 |
| ·土壤 | 第21页 |
| ·植被 | 第21-24页 |
| 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3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 ·样地的选择及布设 | 第26页 |
| ·各样地基本状况调查 | 第26页 |
| ·土壤养分的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植物叶片养分的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数据统计工具及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 4 土壤养分分析 | 第30-40页 |
| ·研究区表层土壤养分基本状况分析 | 第30-32页 |
| ·研究地区各养分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0页 |
| ·各养分的正态分布检验 | 第30-32页 |
| ·不同层次土壤养分分析 | 第32-34页 |
| ·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养分分析 | 第34-36页 |
| ·不同林龄及配置土壤养分分析 | 第36-39页 |
| ·不同林龄样地土壤养分分析 | 第36-38页 |
| ·不同水土保持林配置土壤养分含量分析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5 养分综合指标分析 | 第40-48页 |
| ·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 第40页 |
| ·土壤养分主成分分析 | 第40-41页 |
| ·不同层次土样综合指标方差分析 | 第41-43页 |
| ·不同样地土壤养分含量方差分析 | 第43-46页 |
| ·不同配置模式人工水土保持林土壤养分方差分析 | 第43-44页 |
| ·不同天然次生水土保持林土壤养分方差分析 | 第44页 |
| ·不同类型样地土壤养分方差分析 | 第44-45页 |
| ·不同林龄水土保持林土壤养分方差分析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6 人工水土保持林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第48-52页 |
| ·生物多样性和多样性指数计算 | 第48-49页 |
| ·生物多样性 | 第48页 |
| ·多样性指数及计算 | 第48-49页 |
| ·5种不同人工水土保持林生物多样性 | 第49-50页 |
| ·不同人工林群落生物多样性 | 第49页 |
|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 第49-50页 |
| ·人工群落中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 第50页 |
| ·不同人工林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 第50页 |
| ·不同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综合指标的关系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7 研究区域各植物叶片养分含量分析 | 第52-56页 |
| ·植物叶片N、P和K全量分析 | 第52-53页 |
| ·土壤养分与植物养分含量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8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页 |
| ·讨论及建议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个人简介 | 第64-66页 |
| 导师简介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