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 选题原因及其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状况介绍 | 第10-15页 |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第11-12页 |
2. 关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的研究 | 第12-13页 |
3.关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点和经验的研究 | 第13-14页 |
4.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研究 | 第14页 |
5.有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化关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中的不足与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 第15-16页 |
2.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四) 本选题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 | 第17-22页 |
(一)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 | 第17-18页 |
(二) 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的结果 | 第18页 |
(三) 党员理论素养低,实际情况的需要 | 第18-19页 |
(四) 消除党内错误思想的要求 | 第19-20页 |
(五) 适应革命新形势的要求 | 第20-21页 |
(六) 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 第21-22页 |
二、 延安时期中共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理论上的阐述 | 第22-31页 |
(一)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 第22-23页 |
(二)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第23-27页 |
1. 理论掌握大众 | 第23-24页 |
2. 群众掌握理论 | 第24页 |
3. 理论与群众打成一片 | 第24-25页 |
4. 理论通俗化 | 第25-26页 |
5. 理论普及化 | 第26-27页 |
(三)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围 | 第27-31页 |
1. 从“化”的对象上看 | 第27-29页 |
2. 从“化”什么样的理论来看 | 第29-31页 |
三、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 第31-47页 |
(一) 加强党内理论学习与研究 | 第31-38页 |
1. 开展学习运动与整风运动 | 第31-32页 |
2. 建立研究机构和学校 | 第32-34页 |
3. 出版报刊书籍 | 第34-36页 |
4. 干部教育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 | 第36-38页 |
(二) 针对人民军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 第38-39页 |
(三) 针对群众的宣传与教育 | 第39-47页 |
1. 给民众树立榜样 | 第39-40页 |
2. 采用老百姓喜爱的各种文艺形式 | 第40-42页 |
3. 针对群众的国民教育 | 第42-45页 |
4. 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造中关注老百姓的利益 | 第45-47页 |
四、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果 | 第47-62页 |
(一) 党的领导集体对大众化的贡献 | 第47-51页 |
1. 延安整风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理论水平的提高 | 第47页 |
2. 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得到系统总结和彻底贯彻 | 第47-50页 |
3. 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 | 第50-51页 |
(二) 知识分子群体对大众化的贡献 | 第51-62页 |
1. 延安文艺界取得的成果 | 第51-58页 |
2. 知识分子群体对哲学、史学、经济学和科技的大众化贡献 | 第58-62页 |
五、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 第62-67页 |
(一)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 | 第62-63页 |
1. 改革开放以来,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逐渐淡化 | 第62页 |
2. 制度建设缺失、不健全 | 第62-63页 |
3. 理论脱离实际,不注重调查研究 | 第63页 |
4. 理论宣传手段单一,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 第63页 |
(二)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决措施 | 第63-67页 |
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 第63-64页 |
2. 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建设 | 第64-65页 |
3. 加大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力度,坚持做到“三贴近” | 第65-66页 |
4. 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效果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