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16页 |
| 1 附子活性成分及毒性研究概况 | 第8-9页 |
| 2 附子减毒配伍的研究 | 第9-11页 |
| 3 附子配伍甘草的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 第一部分 附子与甘草饮片的配伍研究 | 第16-78页 |
| 一、附子配伍甘草水煎液中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的初步探讨 | 第16-31页 |
| 1 附子甘草配伍对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啊 | 第16-21页 |
| 2 附子甘草配伍对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21-24页 |
| 3 附子甘草配伍对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24-30页 |
| 4 小结 | 第30-31页 |
| 二、附子配伍甘草水煎液中总黄酮、总皂苷含量变化的初步探讨 | 第31-40页 |
| 1 附子甘草配伍对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1-35页 |
| 2 附子甘草配伍对甘草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 第35-39页 |
| 3 小结 | 第39-40页 |
| 三、白附片配伍甘草药材水煎液的薄层鉴别研究 | 第40-53页 |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0-41页 |
| ·薄层条件 | 第41-4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3页 |
| ·色谱条件的比较与优化 | 第43-47页 |
| ·实验结果 | 第47-51页 |
| ·讨论 | 第51-53页 |
| 四 白附配伍甘草药材水煎液HPLC图谱研究 | 第53-78页 |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5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3页 |
| ·色谱条件 | 第53-55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5-78页 |
| ·色谱条件的比较与优化 | 第55-67页 |
| ·HPLC图谱的分析与评价 | 第67-76页 |
| ·水煎液正丁醇提取部位 | 第67-70页 |
| ·水煎液乙酸乙酯提取部位 | 第70-74页 |
| ·水煎液石油醚提取部位 | 第74-76页 |
| ·讨论 | 第76-78页 |
| 第二部分 附子与甘草有效部位之间的配伍研究 | 第78-93页 |
| 1 各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及含量测定 | 第78-81页 |
| ·生附子总碱 | 第78页 |
| ·甘草多糖 | 第78-80页 |
| ·甘草总黄酮 | 第80页 |
| ·甘草总皂苷 | 第80-81页 |
| 2 有效部位的配伍 | 第81-91页 |
|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81页 |
| ·附子总碱配伍甘草多糖 | 第81-84页 |
| ·附子总碱配伍甘草总黄酮 | 第84-88页 |
| ·附子总碱配伍甘草总皂苷 | 第88-91页 |
| 3 小结 | 第91-93页 |
| 第三部分 附子与甘草有效成分之间的配伍研究 | 第93-101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93页 |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93-94页 |
| 3 分析与评价 | 第94-101页 |
| ·乌头碱单独水解样品液的分析与评价 | 第94-95页 |
| ·乌头碱与甘草酸铵配伍水解样品液的分析与评价 | 第95-100页 |
| ·讨论 | 第100-10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 附件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