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自认的限制

中文提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前言第8-9页
第一章 自认的效力及其限制第9-18页
 一、自认的基本理论第9-12页
  (一) 自认的概念第9-10页
  (二) 自认的构成要件第10-11页
  (三) 自认的理论分类第11-12页
 二、自认的效力第12-15页
  (一) 对自认人的自缚力第13-14页
  (二) 对对方当事人的免证力第14页
  (三) 对法院的约束力第14-15页
 三、自认的限制第15-18页
  (一) 自认限制的概念第15-16页
  (二) 自认限制的标准第16页
  (三) 自认限制的研究意义第16-18页
第二章 自认限制的理论基础第18-27页
 一、辩论主义适用范围的有限性第18-20页
  (一) 辩论主义的含义第18-19页
  (二) 辩论主义适用对象第19页
  (三) 辩论主义适用范围的限制第19-20页
 二、当事人处分权的相对性第20-22页
  (一) 处分权的含义第20-21页
  (二) 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第21-22页
 三、诉讼真实义务的制约性第22-24页
  (一) 诉讼真实义务的含义第22-23页
  (二) 诉讼真实义务的要求第23-24页
 四、法官职权探知的必要性第24-27页
  (一) 职权探知主义的含义第24-25页
  (二) 职权探知的价值目标第25-27页
第三章 自认的主体限制第27-37页
 一、一般代理人自认第27-29页
  (一) 代理人自认的一般规定第27-28页
  (二) 一般代理人对事实自认的限制第28-29页
 二、部分共同诉讼人自认第29-31页
  (一) 普通共同诉讼中部分共同诉讼人自认第29-30页
  (二) 必要共同诉讼中部分共同诉讼人自认第30-31页
 三、无诉讼行为能力人自认第31-33页
  (一) 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第31-32页
  (二) 自认的资格与诉讼行为能力第32-33页
 四、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自认第33-37页
  (一) 我国当前诉讼制度下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第33-35页
  (二) 国外第三人制度中的自认问题探究第35-37页
第四章 自认的客体限制第37-46页
 一、身份关系事实第37-39页
  (一) 身份关系事实的一般界定第37-38页
  (二) 身份关系事实不能自认第38-39页
 二、职权探知事项第39-41页
  (一) 职权探知的含义和范围第39-40页
  (二) 职权探知事项不能自认第40-41页
 三、司法认知事项第41-46页
  (一) 司法认知的概念第41-42页
  (二) 司法认知的对象第42-44页
  (三) 对司法认知事项自认的限制第44-46页
第五章 自认限制的其他情形第46-51页
 一、调解程序中自认的限制第46-48页
  (一) 调解中自认的本质第46页
  (二) 调解中自认的限制第46-48页
 二、他案自认的限制第48-51页
  (一) 他案自认在本案中效力受限第48-49页
  (二) 他案自认的证据效力第49-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5-56页
后记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特殊侵权案件中的证明责任分配释论
下一篇:李浩证据思想述评--以民事证明责任理论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