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法律透视——公司僵局基本原理分析 | 第14-24页 |
一、公司僵局的基本理论 | 第14-17页 |
(一) 公司僵局的内涵 | 第14-15页 |
(二) 公司僵局法律性质 | 第15-16页 |
(三) 公司僵局法律特征 | 第16-17页 |
二、公司僵局与相关概念的界限 | 第17-19页 |
(一) 公司僵局与公司压迫的界限 | 第17-18页 |
(二) 公司僵局与权力滥用的界限 | 第18-19页 |
三、公司僵局类型 | 第19-20页 |
(一) 董事会僵局和股东会僵局 | 第19页 |
(二) 表决权均等僵局和否决权僵局 | 第19页 |
(三) 纯粹商业意见分歧形成的僵局和私人关系变化导致的僵局 | 第19-20页 |
四、公司僵局的成因及危害 | 第20-24页 |
(一) 公司僵局的成因分析 | 第20-22页 |
(二) 公司僵局的危害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他山之石——公司僵局域外立法借鉴 | 第24-30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对公司僵局纠纷的处理 | 第24-27页 |
(一) 美国 | 第24-26页 |
(二) 英国 | 第26-27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对公司僵局纠纷的处理 | 第27-30页 |
(一) 德国 | 第27-28页 |
(二) 日本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本土解读——我国公司僵局处理的现状及评析 | 第30-40页 |
一、我国公司僵局事前预防近乎空白 | 第30-31页 |
二、我国公司僵局实体立法的缺漏 | 第31-36页 |
(一) 修订后的《公司法》首次允许一人公司存在之价值分析 | 第31-32页 |
(二) 我国新《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解决公司僵局的法律规定及其评析 | 第32-34页 |
(三) 2008年6号《公司法解释(二)》之评析 | 第34-36页 |
三、我国公司僵局程序制度安排上仍有缺漏 | 第36-38页 |
(一) 未对恶意诉讼的后果作出规定 | 第36-37页 |
(二) 前置程序设置有缺漏 | 第37页 |
(三) 诉讼主体地位规定有瑕疵 | 第37页 |
(四) 未明确审理司法解散案件适用的程序和举证责任分配 | 第37-38页 |
(五) 司法解散程序与破产程序的协调未明确 | 第38页 |
(六) 司法解散能否被撤销的问题未明确 | 第38页 |
四、从司法实践上看,我国司法在面对公司僵局纠纷处理上的保守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破解路径——破解公司僵局之制度构想 | 第40-58页 |
一、破解公司僵局应遵循的原则 | 第40-42页 |
(一) 完善制度,预防为主原则 | 第40-41页 |
(二) 私力救济优先原则 | 第41页 |
(三) 商事主体维持原则 | 第41-42页 |
(四) 利益平衡原则 | 第42页 |
(五) 司法区别介入原则 | 第42页 |
二、破解路径——公司僵局事前预防制度设计 | 第42-45页 |
(一) 公司章程防范公司僵局的具体制度设计 | 第42-44页 |
(二) 运用非司法调解破解公司僵局 | 第44-45页 |
三、破解路径——公司僵局实体立法制度设计 | 第45-54页 |
(一) 司法救济方式 | 第45-50页 |
(二) 非司法救济方式 | 第50-54页 |
四、破解路径——公司僵局程序安排制度设计 | 第54-58页 |
(一) 确立审理案件适用的程序 | 第54-55页 |
(二) 确定诉讼当事人 | 第55-56页 |
(三) 限制起诉条件 | 第56页 |
(四) 指明举证责任分配 | 第56页 |
(五) 明确公司司法解散程序与破产程序间的协调 | 第56-57页 |
(六) 规定公司司法解散不能被撤销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