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叶中高纯度绿原酸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2页 |
·概述 | 第10页 |
·杜仲叶化学成分的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0-13页 |
·松脂醇二葡萄糖苷 | 第11页 |
·桃叶珊瑚苷 | 第11-12页 |
·山柰黄素 | 第12页 |
·槲皮素 | 第12页 |
·绿原酸 | 第12-13页 |
·绿原酸的功效 | 第13-16页 |
·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 第13-14页 |
·抗诱变及抗癌作用 | 第14页 |
·具有抗病菌和抗病毒的功效 | 第14-15页 |
·降脂作用 | 第15页 |
·具有抗白血病的功效 | 第15页 |
·具有免疫调节的功效 | 第15-16页 |
·具有降血糖的功效 | 第16页 |
·绿原酸的提取方法 | 第16-18页 |
·水提法 | 第16页 |
·溶剂提取法 | 第16-17页 |
·超声波法-有机溶剂提取法 | 第17页 |
·超高压提取法 | 第17-18页 |
·酶法 | 第18页 |
·绿原酸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18-20页 |
·大孔吸附树脂法 | 第18-19页 |
·高速逆流色谱法 | 第19页 |
·超滤膜技术 | 第19页 |
·沉淀法 | 第19-20页 |
·溶剂萃取分离 | 第20页 |
·β-环糊精包合法 | 第20页 |
·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20-21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提取研究 | 第22-29页 |
·前言 | 第22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杜仲叶中绿原酸提取工艺流程 | 第23页 |
·提取绿原酸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23-24页 |
·提取绿原酸的正交实验研究 | 第24页 |
·绿原酸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25-26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制备绿原酸粗品的工艺研究 | 第29-34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9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工艺流程 | 第29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第29-30页 |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性能比较 | 第30页 |
·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实验 | 第30页 |
·大孔吸附树脂洗脱实验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性能的比较结果 | 第31页 |
·不同流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提取液体系中不同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浓度洗脱剂对洗脱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制备绿原酸粗品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制备高纯度绿原酸的工艺研究 | 第34-41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4-35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34-35页 |
·萃取剂的选择及各因素对绿原酸萃取率的影响 | 第35-38页 |
·萃取剂的选择 | 第35页 |
·pH值对绿原酸萃取率的影响 | 第35页 |
·萃取时间对绿原酸萃取率的影响 | 第35页 |
·萃取次数对绿原酸萃取率的影响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分相剂的筛选及其用量 | 第38-39页 |
·分相剂的筛选 | 第38页 |
·分相剂的用量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绿原酸稳定性研究 | 第41-47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1-42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1页 |
·设备和仪器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绿原酸的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2页 |
·抗氧化剂对绿原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pH值对绿原酸降解的影响 | 第43页 |
·金属铜离子及络合剂对绿原酸稳定性影响 | 第43页 |
·有机溶剂对绿原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页 |
·β—环糊精对绿原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抗氧化剂对绿原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44页 |
·pH值对绿原酸降解的影响 | 第44-45页 |
·金属铜离子及络合剂对绿原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页 |
·有机溶剂对绿原酸的影响 | 第45-46页 |
·β-环糊精对绿原酸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