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2-17页 |
| ·石膏的来源 | 第12-13页 |
| ·盐丘底辟构造研究 | 第13-15页 |
| ·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研究 | 第15-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研究概况及创新点 | 第17-20页 |
| ·研究概况及工作量 | 第17-19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7页 |
| ·区域地层 | 第20-23页 |
| ·区域构造 | 第23-25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5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5-27页 |
| ·盆地演化 | 第25页 |
| ·推覆构造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金顶铅锌矿区地质特征 | 第27-32页 |
| ·地层层序 | 第27-28页 |
| ·矿区构造 | 第28-31页 |
| ·矿区推覆构造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金顶铅锌矿区盐丘分布特征 | 第32-37页 |
| ·地表盐丘的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 ·深部盐(丘)体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 ·矿区盐丘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 第35-36页 |
| ·盐丘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 第35页 |
| ·构造对盐丘分布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金顶铅锌矿区盐丘发育特征 | 第37-71页 |
| ·盐丘矿物组成 | 第37-45页 |
| ·石膏 | 第37-41页 |
| ·黄铁矿 | 第41页 |
| ·方解石、天青石 | 第41-43页 |
| ·方铅矿、闪锌矿 | 第43-45页 |
| ·结构、构造特征 | 第45-68页 |
| ·近原地型盐丘 | 第45页 |
| ·逆冲断层型盐丘 | 第45-47页 |
| ·外源型盐丘 | 第47-64页 |
| ·小结 | 第64-68页 |
| ·膏溶特征 | 第68-69页 |
| ·应力分析 | 第69-71页 |
| ·砂岩盐丘整体赋存位置应力分析 | 第69-70页 |
| ·灰岩中盐丘应力分析 | 第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金顶铅锌矿区盐丘形成机制 | 第71-81页 |
| ·盐丘与方铅、黄铁矿化及天青石密切共生成因的地球化学解释 | 第71-73页 |
| ·石膏提供天青石S、Sr的来源 | 第71页 |
| ·硫酸盐的还原作用 | 第71-72页 |
| ·石膏对铅锌矿体S的提供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页 |
| ·盐丘形成机制 | 第73-77页 |
| ·近原地型盐丘的发育机制 | 第73-74页 |
| ·逆冲断层型盐丘和灰岩中盐丘的发育机制 | 第74-76页 |
| ·砂岩中盐丘的发育机制 | 第76-77页 |
| ·膏溶变形阶段 | 第77-79页 |
| ·小结 | 第79-81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8-89页 |
| 附录B (外源型盐丘的结构构造特征一览表)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