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30页 |
海藻天然产物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现代天然产物分离分析新技术进展 | 第18-25页 |
铁钉菜的研究概况 | 第25-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8-30页 |
第1章 铁钉菜粗提物的制备与其活性初步研究 | 第30-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海藻材料 | 第30页 |
·受试菌种与微藻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31页 |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铁钉菜粗提物的制备 | 第32页 |
·抑制细菌活性实验 | 第32页 |
·抑制真菌活性实验 | 第32页 |
·抑制微藻活性实验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铁钉菜乙醇-乙醚提取物得率 | 第33页 |
·铁钉菜粗提物的抑细菌活性 | 第33页 |
·铁钉菜粗提物对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 第33-34页 |
·铁钉菜粗提物对微藻生长的抑制活性 | 第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第2章 铁钉菜抑藻组分的分离及活性研究 | 第36-48页 |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铁钉菜粗提物 | 第36页 |
·受试微藻 | 第36页 |
·培养基 | 第36页 |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铁钉菜粗提物的萃取分离 | 第37页 |
·藻细胞密度与吸光度的标准曲线 | 第37页 |
·各萃取相的抑藻活性实验 | 第37-38页 |
·石油醚萃取相的分离 | 第38页 |
·硅胶柱层析流份IS1、IS2、IS3、IS4、IS5的抑藻活性检测 | 第38页 |
·组分IS3.1、IS4的半抑制浓度EC_(50)的测定 | 第38-39页 |
·铁钉菜石油醚相部分组分的GC-MS成分分析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藻细胞密度与光密度值的关系 | 第39-40页 |
·各萃取相的抑藻活性 | 第40-41页 |
·石油醚萃取相硅胶柱洗脱组分的抑藻活性 | 第41-42页 |
·组分IS3.1、IS4对部分微藻的半抑制浓度EC_(50) | 第42-43页 |
·铁钉菜石油醚相部分组分的GC-MS成分分析 | 第43-45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5-48页 |
第3章 铁钉菜抑细菌组分的分离及活性研究 | 第48-56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铁钉菜粗提物 | 第48页 |
·供试细菌 | 第48页 |
·培养基 | 第48页 |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铁钉菜粗提物的萃取分离 | 第48页 |
·各萃取相的抑细菌活性实验 | 第48-49页 |
·氯仿萃取相的最低抑制浓度MIC的测定 | 第49页 |
·氯仿相的薄层层析分离和活性检测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铁钉菜各萃取相的抑细菌活性 | 第49-50页 |
·氯仿萃取相的最低抑制浓度MIC | 第50页 |
·氯仿相的薄层层析分离和各条带的抑菌活性 | 第50-51页 |
·薄层层析分离带Rf0.79的GC-MS成分分析 | 第51-52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52-56页 |
第4章 铁钉菜抑真菌物组分的分离及其活性研究 | 第56-64页 |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铁钉菜粗提物 | 第56页 |
·供试真菌 | 第56页 |
·培养基 | 第56页 |
·实验试剂 | 第56页 |
·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铁钉菜粗提物的萃取分离 | 第57页 |
·各萃取相对真菌菌丝生长抑制实验 | 第57页 |
·正丁醇相组分的分离纯化和活性跟踪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各萃取相对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 第58页 |
·正丁醇相大孔树脂洗脱组分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 | 第58-59页 |
·30%-50%乙醇洗脱组分的Sephadex LH-20凝胶层析 | 第59页 |
·凝胶柱层析分离组分对真菌菌丝的抑制活性 | 第59-60页 |
·正丁醇相30%-50%乙醇洗脱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60-61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图版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