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机制的概念及属性 | 第22-24页 |
·低碳经济的概念 | 第22页 |
·低碳城市的概念 | 第22页 |
·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机制的内涵 | 第22-24页 |
·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的理论依据 | 第24-27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4页 |
·低碳理论 | 第24-25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碳排放权交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研究 | 第27-35页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27-28页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比较 | 第28-31页 |
·卫生填埋法 | 第28页 |
·焚烧 | 第28页 |
·堆肥 | 第28-29页 |
·发电、制气等综合利用方式 | 第29-31页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垃圾处理设施前期规划、布局不合理 | 第31-32页 |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模和标准落后 | 第32页 |
·垃圾处理产业链不完整 | 第32-33页 |
·软环境建设不完善 | 第33页 |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机制的可行性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经验借鉴 | 第35-39页 |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历史演进 | 第35-36页 |
·起步阶段 | 第35页 |
·发展阶段 | 第35页 |
·低碳发展阶段 | 第35-36页 |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的先进经验 | 第36-37页 |
·德国 | 第36页 |
·日本 | 第36页 |
·新加坡 | 第36-37页 |
·美国 | 第37页 |
·英国 | 第37页 |
·国外经验对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国内典型城市——北京生活垃圾处理经验借鉴 | 第39-45页 |
·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 | 第39页 |
·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机制研究 | 第39-41页 |
·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 | 第41-43页 |
·建立因地制宜的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机制 | 第41-42页 |
·城市生活垃圾各项处理指标均处于先进水平 | 第42-43页 |
·北京经验对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 第43-45页 |
第六章 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机制的设计 | 第45-55页 |
·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机制设计——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例 | 第45-49页 |
·科学的选址规划 | 第45-46页 |
·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 | 第46-47页 |
·选择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方式 | 第47-48页 |
·从严控制建设和运行标准 | 第48-49页 |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约束与激励机制 | 第49-52页 |
·有效的约束机制 | 第49页 |
·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49-50页 |
·垃圾减量与回收利用机制 | 第50-52页 |
·强化低碳处理方式与提高处理效率 | 第52页 |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低碳监督评价机制 | 第52-53页 |
·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的监督机制 | 第52-53页 |
·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的考评机制 | 第53页 |
·创建城市生活垃圾低碳处理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53-55页 |
·加强政策的外在推动力 | 第53页 |
·激发企业内在的发展要求 | 第53-54页 |
·增强国际合作吸引力 | 第54-5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研究回顾与总结 | 第55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