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金属锰无铬钝化工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钝化理论 | 第8-12页 |
·成相膜理论 | 第9-10页 |
·吸附理论 | 第10-11页 |
·两种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 第11-12页 |
·钝化工艺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铬酸盐钝化技术 | 第12-13页 |
·无铬钝化技术 | 第13-15页 |
·电解金属锰的腐蚀与防护 | 第15-19页 |
·金属锰的电化学特性及氧化热力学分析 | 第16-18页 |
·金属锰的防腐技术 | 第18-19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9-22页 |
·本课题研究难点和思路 | 第20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22-32页 |
·主要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2-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3页 |
·试样的制备及钝化工艺 | 第23-27页 |
·实验材料的选择 | 第23-24页 |
·阴极板的前处理工艺 | 第24-25页 |
·电解金属锰的制备工艺 | 第25-26页 |
·电解金属锰钝化工艺 | 第26-27页 |
·钝化膜耐蚀性检验 | 第27-31页 |
·外观检验与通风挂片试验 | 第27页 |
·硝酸-高锰酸钾点滴试验 | 第27-28页 |
·盐水浸泡试验 | 第28页 |
·比色分析法 | 第28-29页 |
·Tafel 极化曲线测试 | 第29-31页 |
·钝化膜表面分析 | 第31-32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31页 |
·钝化膜成份分析 | 第31-32页 |
3 无铬钝化工艺研究及优化实验 | 第32-52页 |
·实验流程 | 第32-33页 |
·无铬钝化工艺比选 | 第33-34页 |
·钼酸盐钝化体系 | 第33页 |
·稀土盐钝化体系 | 第33-34页 |
·硅酸盐钝化体系 | 第34页 |
·钝化液组份的确定 | 第34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4-37页 |
·钝化液组成正交优化实验 | 第35-37页 |
·正交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 第37页 |
·各因子水平的选定 | 第37页 |
·钝化液各组份的单因素试验 | 第37-41页 |
·硅酸钠浓度的影响 | 第38页 |
·四硼酸钠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硫酸羟胺浓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络合剂A 浓度的影响 | 第40页 |
·螯合剂B 浓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钝化工艺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第41-45页 |
·钝化液pH 值的影响 | 第41-43页 |
·钝化温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钝化时间的影响 | 第44-45页 |
·最优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45-46页 |
·硅酸盐钝化工艺的放大试验 | 第46-47页 |
·电解金属锰硅酸盐钝化工艺中试试验 | 第46-47页 |
·电解金属锰硅酸盐钝化工艺大试试验 | 第47页 |
·控制湿度提高金属锰的防护时限试验 | 第47-52页 |
·金属锰在大气中的腐蚀机制 | 第48-49页 |
·湿度控制实验 | 第49-52页 |
4 钝化膜性能分析及研究 | 第52-63页 |
·外观检验与通风挂片试验 | 第52-53页 |
·硝酸-高锰酸钾点滴试验 | 第53页 |
·盐水浸泡试验 | 第53-54页 |
·比色分析法 | 第54-56页 |
·Tafel 极化曲线测试 | 第56-59页 |
·钝化膜微观形貌及成份分析 | 第59-60页 |
·钝化膜成膜及耐蚀机理分析 | 第60-6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