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级氢氧化镁的中试制备和表面改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 ·无机阻燃剂的特点 | 第11-12页 |
| ·氢氧化镁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 第12页 |
| ·阻燃氢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 第12-18页 |
| ·化学法 | 第12-17页 |
| ·物理法 | 第17-18页 |
| ·氢氧化镁的研究过程 | 第18-20页 |
| ·实验室研究 | 第18页 |
| ·中试放大 | 第18-19页 |
| ·工业化 | 第19-20页 |
| ·Mg(OH)_2的表面改性 | 第20-24页 |
| ·干法改性 | 第21-22页 |
| ·湿法改性 | 第22-23页 |
| ·其它方法 | 第23-24页 |
| ·表面改性的效果评价及检测 | 第2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0页 |
|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 ·实验设备 | 第26-27页 |
| ·表征方法 | 第27-30页 |
| ·氢氧化镁的形貌分析 | 第27页 |
| ·氢氧化镁晶粒度的测量 | 第27-28页 |
| ·氢氧化镁表观粒径 | 第28页 |
| ·活化指数 | 第28页 |
| ·沉降体积 | 第28-29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9页 |
| ·TGA分析 | 第29页 |
| ·机械性能的测定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氢氧化镁的中试制备 | 第30-48页 |
| ·前言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47页 |
| ·小试与中试产品的对比 | 第30-33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 ·影响机理分析 | 第34-35页 |
| ·消除影响因素的方法 | 第35-37页 |
| ·温度对氢氧化镁产品的影响 | 第37-40页 |
| ·温度影响机理分析 | 第40-43页 |
| ·滴定方式对氢氧化镁产品的影响 | 第43-46页 |
| ·滴定方式影响机理分析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氢氧化镁的表面改性 | 第48-69页 |
| ·前言 | 第48页 |
| ·减压蒸馏法表面改性 | 第48-5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 ·硅烷偶联剂用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改性温度的影响 | 第50页 |
| ·沉降体积的测定 | 第50-51页 |
| ·氢氧化镁 FT-IR表征 | 第51-52页 |
| ·SEM表征 | 第52-53页 |
| ·氢氧化镁对LDPE的阻燃效果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页 |
| ·湿法改性 | 第54-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 ·硅烷偶联剂用量对活化指数的影响 | 第55-56页 |
| ·改性温度的影响 | 第56页 |
| ·改性时间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改性机理分析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页 |
| ·一步法表面改性 | 第58-64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 ·硅烷偶联剂用量对活化指数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温度对活化指数的影响 | 第60页 |
| ·改性前后氢氧化镁的阻燃效果 | 第60-61页 |
| ·氢氧化镁对聚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氢氧化镁晶粒结构和表面性质分析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原位改性法 | 第64-66页 |
| ·实验方法 | 第64页 |
| ·硅烷偶联剂用量对活化指数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氢氧化镁晶粒结构分析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页 |
| ·与国内外氢氧化镁阻燃剂性能比较 | 第66-68页 |
| ·阻燃效果的对比 | 第67-68页 |
| ·机械性能的对比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69页 |
| ·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