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明清时期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中文文摘第6-8页
目录第8-13页
绪论第13-23页
第一章 明清时期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世系考述第23-47页
 第一节 全椒的自然人文环境第23-26页
 第二节 明清时期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世系第26-47页
第二章 家族、举业、儒学和文学在吴氏科举家族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第47-187页
 第一节 家族意识是全椒吴氏子弟(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前进的原动力第47-63页
  一、风水观念与家族本体意识第47-51页
  二、西墅草堂蕴含着浓厚的家族意识第51-54页
  三、家族意识是促进吴沛前行的原动力第54-59页
  四、吴敬梓的门第观念及衰门情绪第59-63页
 第二节 儒林文化——科举在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发展中的功用第63-91页
  一、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成长环境第64-65页
  二、"家声科第从来美":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辉煌第65-68页
  三、吴氏科举家族的举业兴家历程第68-91页
 第三节 儒学在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91-117页
  一、"希圣学":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奉儒守孝的家教传统第93-97页
  二、"相业儒功原一致":儒学是吴氏科举家族举业兴家的凭借和精神动力第97-100页
  三、"东南学者宗师":吴沛的儒者形象第100-104页
  四、儒学地位的提升:从举业有成到仕宦有功,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第104-109页
  五、"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儒学地位的下降及诗礼之家的没落第109-117页
 第四节 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举业与文学关系研究第117-148页
  一、科举家族与八股文之关系第117-121页
  二、求取举业功名之坎途第121-141页
  三、辞拒博学鸿词科试是吴敬梓思想发展的结果第141-143页
  四、文学成为吴氏科举家族的不朽功业第143-148页
 第五节 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发展的承继与变异第148-187页
  一、吴氏科举家族对于吴沛的崇尚第149-153页
  二、多难人生使吴敬梓能够逐步摆脱本阶级思想的沿袭第153-159页
  三、"束身名教之内,而能心有依违":吴敬梓是全椒吴氏科举家族宗室的不孝子,精神的觉醒者第159-170页
  四、明清易代之变对于吴氏科举家族的影响第170-173页
  五、《儒林外史》人物杜慎卿本事考补第173-187页
第三章 吴敬梓文学作品所蕴含思想及情感探究第187-257页
 第一节 小说家的立场第187-205页
  一、从叙事视角看《儒林外史》思想主旨的表达方式第187-202页
  二、以小说主旨作为叙事大视角统揽全篇叙事结构第202-205页
 第二节 诗人的情怀第205-257页
  一、吴敬梓文学创作的思乡主题研究第206-229页
  二、此心不安处,非吾乡第229-257页
第四章 吴娘研究第257-353页
 第一节 "将为君子儒"——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悲歌第257-278页
  一、举业兴家的变奏:吴烺儒学兴家梦的破灭第257-262页
  二、"千秋让德仰姬宗":儒家思想在吴敬梓、吴烺父子间的承袭第262-266页
  三、水绘园中寄哀思:吴烺诗歌创作中的怀祖情结与衰门意绪第266-278页
 第二节 "入世多幽忧,壮心渐磨灭"——吴烺命运的悲剧性第278-319页
  一、"贫贱饥寒常苦悲"第279-303页
  二、从入世到归隐是全椒吴氏子弟苦难心路历程的体现第303-319页
 第三节 扬州是吴敬梓、吴烺父子人生的重要驿站第319-342页
  一、"人生祗合扬州死":贫病交加的吴敬梓在扬州猝然离世第319-324页
  二、"良朋当好会,感慨深平生":吴烺扬州所寄情深思长第324-342页
 第四节 吴烺的"无意进取"——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之大变迁第342-353页
  一、吴烺的举业进退历程第342-345页
  二、世交的全椒吴、金两家相异的举业征程第345-349页
  三、全椒吴氏科举家族的大变迁第349-353页
余论第353-359页
附录1:明清时期全椒吴氏科举家族世系表第359-364页
附录2:吴烺年谱简编第364-393页
参考文献第393-399页
后记第399-401页

论文共4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
下一篇:先锋与暧昧--中国当代文学的“戏仿”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