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宽带电力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电力线通信简介 | 第10-12页 |
| ·电力线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电力线通信国际组织和标准协议 | 第13-15页 |
| ·电力线通信国际组织 | 第13-15页 |
| ·HomePlug1.0协议 | 第15页 |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低压电力线信道分析 | 第17-31页 |
| ·低压电力线阻抗和衰减特性简介 | 第17-18页 |
| ·低压电力线噪声分析 | 第18-20页 |
| ·低压电力线通信信道模型 | 第20-29页 |
| ·电力线信道特性参数 | 第20-22页 |
| ·电力线信道衰减 | 第22-24页 |
| ·电力线信道建模 | 第24-29页 |
| ·电力线通信调制技术分析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OFDM基本原理 | 第31-41页 |
| ·OFDM技术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 ·OFDM系统的原理 | 第33-36页 |
| ·多载波传输系统 | 第33-34页 |
| ·OFDM系统基本原理 | 第34-36页 |
| ·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 第36页 |
| ·OFDM系统的优缺点 | 第36-38页 |
| ·电力线通信中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降低 OFDM系统中的峰均比 | 第41-69页 |
| ·降低峰均比的技术 | 第41-45页 |
| ·OFDM系统峰均比的概念 | 第41-43页 |
| ·有损降低峰均比的方法 | 第43页 |
| ·无损降低峰均比的方法 | 第43-45页 |
| ·预留子载波降低峰均比 | 第45-50页 |
| ·问题的数学描述 | 第45-48页 |
| ·预留载波的位置 | 第48-50页 |
| ·改进的预留子载波降低峰均比算法 | 第50-53页 |
| ·受控修改迭代算法原理 | 第50-51页 |
| ·受控修剪核的设计 | 第51-53页 |
| ·算法的实现流程 | 第53-56页 |
| ·模块位置及设计目的 | 第53-54页 |
| ·受控修剪法框图 | 第54-56页 |
| ·总体功能模块的划分 | 第56页 |
| ·衡量峰均比的性能指标函数 | 第56-57页 |
| ·基于 OFDM的 PLC仿真系统架构 | 第57-62页 |
| ·发送端 | 第58-60页 |
| ·接收端 | 第60-62页 |
| ·电力线信道参数获取 | 第62页 |
| ·仿真参数总结 | 第62页 |
| ·仿真结果 | 第62-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高速电力线调制解调器的设计实现 | 第69-77页 |
| ·电力线调制解调器的工作原理 | 第69-70页 |
| ·系统整体设计 | 第70-71页 |
| ·硬件设计 | 第71-73页 |
| ·电力线通信收发电路 | 第71-72页 |
| ·系统可编程单元 | 第72-73页 |
| ·电路实现 | 第73-76页 |
| ·耦合电路 | 第73页 |
| ·电源电路 | 第73-74页 |
| ·接口电路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 ·研究工作的总结 | 第77页 |
|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