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屋论证”与计算机思维的可能性--塞尔的认知思想探析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一 “中文屋论证”的哲学内涵及其隐含悖论 | 第13-23页 |
| ·“中文屋论证”的哲学内涵 | 第13-16页 |
| ·“中文屋论证”的背景 | 第13-14页 |
| ·“中文屋论证”的实质 | 第14-15页 |
| ·“中文屋论证”的哲学内涵 | 第15-16页 |
| ·“中文屋论证”隐含的哲学悖论 | 第16-23页 |
| ·“整体论”悖论 | 第16-17页 |
| ·“能力”悖论 | 第17-18页 |
| ·“隐喻”悖论 | 第18-19页 |
| ·“结论”悖论 | 第19-21页 |
| ·“突现”悖论 | 第21-23页 |
| 二 “中文屋论证”与“计算机能否思维”之争 | 第23-35页 |
| ·“计算机定义”之争 | 第23-25页 |
| ·“思维含义”之争 | 第25-29页 |
| ·“强AI与弱AI”之争 | 第29-35页 |
| ·强AI:计算机能够思维 | 第29-31页 |
| ·弱AI:计算机无法思维 | 第31-35页 |
| 三 “计算机能否思维”论题的尝试性解答 | 第35-44页 |
| ·“联结主义网络”研究范式 | 第35-37页 |
| ·“语境框架”: AI研究的关键点 | 第35-36页 |
| ·“联结主义网络”:“语境框架”的探索之路 | 第36-37页 |
| ·“计算机思维”的三段论证明 | 第37-44页 |
| ·“人类VS计算机”的外在设备 | 第39-41页 |
| ·“人类VS计算机”的内在规则 | 第41-44页 |
| 结语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附录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