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就业平等权概述 | 第8-16页 |
(一) 平等的概念 | 第8-12页 |
1.平等观念的产生 | 第8-9页 |
2.我国古代先贤的平等观念 | 第9-10页 |
3.近代西方纲领性文件确立的平等观 | 第10-11页 |
4.国际条约中关于平等的规定 | 第11-12页 |
(二) 就业平等权概说 | 第12-16页 |
1.就业权的含义 | 第12-13页 |
2.就业平等权的概念 | 第13-14页 |
3.就业歧视概说 | 第14-16页 |
二、我国公民就业平等权保障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28页 |
(一) 我国就业平等权保障的立法及其主要条款 | 第16-19页 |
(二) 我国就业平等权保障的现实 | 第19-21页 |
1.性别歧视 | 第19页 |
2.户籍歧视 | 第19-20页 |
3.健康歧视 | 第20-21页 |
4.外貌歧视 | 第21页 |
(三) 我国就业平等权维权的典型案例 | 第21-23页 |
1.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案 | 第21-22页 |
2.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案 | 第22页 |
3.杨世建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案 | 第22-23页 |
(四) 我国就业平等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立法原因 | 第23-28页 |
1.概念的界定不科学 | 第23-24页 |
2.可操作性差 | 第24-25页 |
3.救济途径不通畅 | 第25页 |
4.法律责任未予落实 | 第25-26页 |
5.存在侵害就业平等权的条文 | 第26-28页 |
三、国外就业平等权保障相关立法及其借鉴意义 | 第28-38页 |
(一) 美国关于就业平等权保障的立法 | 第28-30页 |
1.修订后的美国《1967年反对就业年龄歧视法案》 | 第28-29页 |
2.美国《1991年民权法》 | 第29-30页 |
(二) 德国关于就业平等权保障的立法 | 第30-31页 |
(三) 英国关于就业平等权保障的立法 | 第31-33页 |
1.关于直接歧视的规定 | 第32页 |
2.关于间接歧视的规定 | 第32页 |
3.歧视的除外情形 | 第32-33页 |
4.就业歧视案件中的举证责任 | 第33页 |
(四) 欧盟关于就业平等权保障的立法 | 第33-35页 |
1.就业框架指令 | 第34页 |
2.男女平等指令 | 第34-35页 |
(五) 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的借鉴意义 | 第35-38页 |
1.采取专门立法模式 | 第35页 |
2.明确界定重要概念 | 第35-36页 |
3.规定有利于劳动者的举证责任制度 | 第36页 |
4.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反歧视法的执行 | 第36-38页 |
四、我国就业平等权立法保障的完善 | 第38-44页 |
(一) 加强宪法保障力度 | 第38-39页 |
1.在宪法中确认公民的就业平等权 | 第38页 |
2.在宪法中规定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 | 第38-39页 |
3.规定宪法可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 | 第39页 |
(二) 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或称"就业平等权保障法") | 第39-42页 |
1.使用概念要科学 | 第39-40页 |
2.规定科学的举证责任 | 第40页 |
3.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 | 第40-41页 |
4.规定法律援助制度 | 第41-42页 |
(三) 建立保障就业平等权的专门机构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