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1 导论 | 第15-30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5-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8页 |
·中国都市圈的发展趋势和环渤海都市圈的崛起 | 第15-16页 |
·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在环渤海都市圈中的地位 | 第16-17页 |
·山东省在五省市中的特殊位置 | 第17-18页 |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9-28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研究 | 第20-21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研究 | 第21-22页 |
·人力资本对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的研究 | 第22-23页 |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 | 第23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 | 第23-24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文献综述 | 第24-28页 |
·单个聚合指数 | 第24-25页 |
·指标体系模型 | 第25-26页 |
·生态承载力模型 | 第26-27页 |
·其他模型 | 第27-2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的思路与技术方法 | 第29-30页 |
2 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发展现状分析 | 第30-38页 |
·经济规模及增长态势 | 第31-32页 |
·经济结构及演进趋势 | 第32-33页 |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33-35页 |
·人民生活水平 | 第35-36页 |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 | 第36-38页 |
3 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的计量模型 | 第38-54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48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8-40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38-39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9页 |
·可比性原则 | 第39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39-40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应用的频度统计 | 第40-45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46-48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 第48-54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评价指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权重的确定 | 第49-53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 第53-54页 |
4 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 | 第54-79页 |
·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比较和评价 | 第54-56页 |
·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子系统比较和评价 | 第56-79页 |
·经济发展能力的比较 | 第56-63页 |
·经济规模的比较 | 第57-58页 |
·生产效率的比较 | 第58-60页 |
·产业结构的比较 | 第60-62页 |
·经济发展速度和外向度的比较 | 第62-63页 |
·社会支持能力的比较 | 第63-70页 |
·人口状况的比较 | 第65-67页 |
·生活质量的比较 | 第67-68页 |
·科教支撑的比较 | 第68-69页 |
·社会和谐的比较 | 第69-70页 |
·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比较 | 第70-74页 |
·资源状况的比较 | 第71-73页 |
·环境污染状况的比较 | 第73-74页 |
·污染治理的比较 | 第74页 |
·制度环境保障能力的比较 | 第74-79页 |
·政策法规的比较 | 第76-77页 |
·行动措施的比较 | 第77-78页 |
·示范区建设的比较 | 第78-79页 |
5 结论 | 第79-86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是客观认识评价对象的基础 | 第79-81页 |
·五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显著 | 第81-82页 |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 | 第82-83页 |
·天津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制度建设成绩显著 | 第83页 |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 第83-84页 |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势不明显 | 第84-85页 |
·辽宁省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提升明显 | 第85-86页 |
6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