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隋—宋扬州城防若干复原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绪论:新视角下的隋至宋扬州城防研究第13-19页
 1 扬州:风月繁华背面的另一张面孔第13页
 2 相关研究综述第13-17页
   ·扬州考古、历史研究概述第13-14页
     ·扬州城市史研究第13-14页
     ·扬州城址考古与复原研究第14页
   ·城市城防体系研究概述第14-16页
     ·城市考古、城防制度与筑城技术研究第14-16页
    (一) 政治、经济等历史角度第14-15页
    (二) 建筑和考古学角度第15页
    (三) 军事史角度第15-16页
     ·唐宋城市考古与复原研究第16页
   ·建筑复原的三维表现概述第16-17页
 3 本文的着眼点和技术路线第17-18页
 4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第一章 扬州区域防御体系:历史地理与军事地理第19-24页
 1 春秋:邗城第19页
   ·邗城之创立:军事城市第19页
   ·邗城位置的必然性第19页
 2 隋唐两宋之际:扬、润并立第19-21页
   ·隋时扬州地位的上升第20页
   ·扬、润军事地理第20-21页
 3 扬州—镇江:双城记第21-24页
第二章 扬州建城史述——城门与城墙变迁考察第24-32页
 1 唐以前扬城考第24-26页
   ·春秋邗城(前486 年)第24页
   ·楚广陵城之辨(前319 年)第24页
   ·汉吴王濞广陵城(前154 年)第24-25页
   ·三国广陵城辨(255 年)第25页
   ·东晋桓温广陵城(369 年)第25页
   ·南朝刘宋竟陵王刘诞广陵城考(458 年)第25-26页
   ·隋代江都(605 年)第26页
 2 唐宋时期的扬州城第26-30页
   ·唐代扬州城第26-27页
   ·五代扬州城第27-28页
   ·北宋扬州城第28页
   ·南宋扬州城第28-30页
 3 元明清扬州城第30-32页
   ·元代扬州城第30-31页
   ·元末明初扬州城第31页
   ·明中期至清代扬州城第31-32页
第三章 扬州隋至宋城市城防格局平面复原分析第32-64页
 1 扬州历代城市平面复原研究现状成果第32-36页
   ·宋城考古及复原第32-33页
   ·唐城考古及复原第33-34页
   ·隋城考古及复原第34-36页
 2 隋至宋历代复原图疑点讨论第36-41页
   ·宋城复原图第36-39页
   1) 沿用唐罗城西北城垣的防御建设第36页
   2) 夹城北便门第36-37页
   3) 堡城便门(象鼻桥)第37页
   4) 大城西垣城濠格局第37-39页
   ·唐城复原图第39-40页
   1) 子城下潭庄东门第39页
   2) 东垣、南垣护城濠与运河第39-40页
   ·隋城推测第40-41页
 3 本文的扬州历史平面复原第41-64页
   ·若干路线复原第41-53页
     ·日僧圆仁与成寻的路线第41-46页
    1) [唐]·[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第41-44页
    2) [北宋]·[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第44-46页
     ·唐宋间战事攻守城路线第46-53页
    1) 晚唐扬州争夺拉锯战第46-50页
    2) 五代后周攻南唐扬州之战第50页
    3) 南宋李全犯扬州第50-53页
   ·若干细节探讨第53-59页
     ·城门细节第53-58页
       ·瓮城的存无与形制第53-55页
       ·水门的位置及功能第55-58页
     ·城墙细节第58-59页
   ·隋至宋各时期平面复原图第59-64页
   1) 隋代扬州平面图第59-60页
   2) 唐代扬州平面图第60-61页
   3) 五代—北宋时期扬州平面图第61-63页
   4) 南宋扬州平面图第63-64页
第四章 唐宋城门形制、结构、技术第64-99页
 1 城门建筑复原研究概述第64-67页
   ·复原研究现状第64-65页
   ·城门复原思路与方法第65-67页
   ·傅熹年体系的重新审视第67页
 2 汉—明初城门形制特点演变第67-76页
   ·城门形制及规模第67-72页
   ·城门构成元素第72-76页
   (一) 城阙与朵楼第72页
   (二) 城门墩第72-74页
   (三) 门楼第74页
   (四) 慢道第74-75页
   (五) 瓮城第75-76页
 3 魏晋—元城门门道做法第76-96页
   ·唐宋门道基本数据第76-78页
   ·门道主体结构—排叉柱第78-86页
   (一) 排叉柱排列形式第78-81页
   (二) 排叉柱础做法第81-83页
   (三) 门道基础做法分类与分期第83-84页
   (四) 门道基础的做法与建造程序第84-86页
   ·城门构造第86-93页
   (一) 城门数目及位置第86-87页
   (二) 城门构件定义与分类第87-90页
   (三) 城门础石尺寸第90页
   (四) 将军石与止扉石第90-91页
   (五) 城门构件尺寸第91-92页
   (六) 门上部构件第92-93页
   ·门道壁做法第93-94页
   (一) 门壁第93-94页
   (二) 撞石第94页
   ·路面第94-95页
   ·门道构架与构架顶部做法第95-96页
   ·城门施工程序第96页
 附录:第四章所涉及城门考古资料出处第96-99页
第五章 唐宋城市城墙做法第99-118页
 1 历史文献中的筑城规定第99-102页
   ·历史文献中的筑城数据第99-101页
   ·唐、宋城墙高宽比的变革第101页
   ·唐、宋城墙收分做法第101-102页
 2 唐宋城墙尺度数据分析第102-114页
   ·爱宕元与斯波义信的唐宋城墙数据辨析第102-109页
   A. 唐代城墙数据:基于爱宕元的工作第104-106页
   B. 宋代城墙数据:基于斯波义信的工作第106-109页
   ·唐宋城墙数据分析第109-114页
   (一) 总体情况第109-112页
   (二) 地方城市第112-113页
   (三) 州府城市第113页
   (四) 小结第113-114页
 3 扬州城墙高宽数据推测第114-116页
  (一) 宋代城墙数据推测第114页
  (二) 唐代城墙数据推测第114-116页
 4 文献中其他类型城防建筑规定第116-118页
  (一) 城墙附属设施:女墙、楼橹第116页
  (二) 城墙外部设施:羊马城、瓮城第116-117页
  (三) 城濠及濠桥第117-118页
第六章 扬州城门形制、结构、技术变化及复原研究第118-173页
 1 唐宋扬州已发掘城门形制特点第118-120页
   ·唐代城门第118-119页
   ·五代城门第119页
   ·北宋城门第119页
   ·南宋城门第119-120页
 2 唐宋扬州重点城门复原探讨第120-172页
   ·唐罗城最南端西门(农学院西门)复原研究—唐代排叉柱式陆城门第120-135页
     ·考古资料分析第120-121页
     ·复原推测第121-135页
    (一) 瓮城基本数据第121-122页
    (二) 瓮城门第122-132页
    (三) 主城门第132-135页
   ·唐宋城南门复原研究—唐罗城正南门的形制规格第135-146页
     ·考古资料分析第135-139页
     ·中唐—南宋南门布局变化第139-140页
     ·晚唐门道数目讨论第140-142页
     ·瓮城角楼分析第142-144页
     ·水门瓮城布局讨论第144-146页
   ·宋大城西门复原研究—宋代拱券陆门典型第146-160页
     ·考古资料分析第146-151页
     ·复原推测第151-157页
    (一) 五代—北宋早期第151-152页
    (二) 北宋后期第152-154页
    (三) 南宋时期第154-157页
     ·拱券结构门道判断依据第157-160页
   ·唐宋城东门复原研究—南宋独特的岛—陆城防设施第160-167页
     ·考古资料分析第160-162页
     ·唐—北宋东门复原第162-163页
     ·南宋瓮城外岛—陆城防设施复原第163-167页
    (一) 羊马城第164页
    (二) 濠岛第164-165页
    (三) 壕桥第165-167页
   ·宋大城北门水门复原研究—南宋水门典型第167-172页
     ·考古资料分析第167-170页
     ·北门及水门复原第170-172页
 3 唐宋扬州重点城门复原小结第172-173页
结语第173-176页
 1. 对隋至宋扬州城市平面布局的探讨第173页
 2. 对隋至宋扬州城市平面布局换视角探讨第173页
 3. 对唐宋城门结构、构造与构件的深入探讨第173页
 4. 对唐宋城墙尺度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第173-174页
 5. 建立了城防体系研究系统第174页
 6. 传统复原方法中的探索:对傅熹年体系的城门复原研究方法的总结第174-175页
 7. 计算机三维建模应用于复原研究第175页
 8. 本文未完成的章节第175-176页
致谢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4页
图表目录第184-188页
个人简历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水质特性及健康意义研究
下一篇: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技术的研究--双发酵耦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